明朝在与北元的交界处设立了九边,以防止北元(以下包括瓦拉和其他名称)。九边之首是拱卫京师的宣府镇。在宣府镇东南,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东郊有一座小城堡。570年前,公元1449年,几乎动摇了明朝国家的重大事件,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变。下面给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img]44033[/img]
土木堡,其实真正的名字是土木驿堡。为什么叫“土木”?原来这里叫统漠镇,建堡于永乐初年。“统漠”不好写,后来叫顺口,成了笔画简单的土木。宣府镇与京师之间有土木堡、附近的鸡鸣堡和榆林堡,被称为京北三大堡。宣府镇是九边之首,辖区内到处都是这种军事用途的堡垒,但土木堡历史悠久,与明英宗朱祁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公元1435年,在位仅十年的宣宗朱瞻基死后,皇长子朱祁镇继位。只有10岁,不能理政。朝政由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辅政。被称为女中尧舜的太后张(仁宗张皇后)实际上是摄政的,情况还算清楚。
三杨最终死于1446年的杨溥。张太后几年前就去世了。没有人关心朱祁镇,朱祁镇正在成长,但离太监很近。朱祁镇最值得信赖的太监无疑是王振。王振从小就没有当过太监。他以前是个学者,但他没有通过考试。独木桥挤不进去。王振很残忍,进了宫殿,成了太监。
明宣宗非常喜欢天性狡猾的王振,慢慢提高了他的水平。王震和年轻的英宗在一起,这使得英宗对王震有很大的心理依赖。这种依赖是家传的,英宗的宝贝儿子宪宗朱见深,对19岁的宫女万贞儿也有很大的心理依赖。三杨去世后,王振与英宗的关系有点像唐末大太监田令孜与少年喜宗的关系,基本上是父母的角色。这次英宗亲征是王震在背后鼓励的结果。
北元有顺宁王脱欢,臣服于明朝。本来没什么大问题,但1439年,脱欢的儿子先继承了父亲的位置,然后合并了沙漠的各个部门,对明朝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凭借明朝的综合实力,我们不敢太放肆。毕竟,北元的生活用品仍然需要与明朝贸易。事情坏在王震身上。如果王震不满意,他会先报告更多的奖励金额,马贸易价格也会降低25%。
[img]44034[/img]
有人会说,这件事不是王振的错,而是先不遵守规则。这种说法表面上是有道理的,但在国家层面的“交易”中,没有是非曲直,只能谈利益。本来我就想机会挑衅明朝。如果我更理性,我可以满足他,但我也应该同时打他。王震当权,很多人不满,王震愿意激怒北元,然后与之作战。战胜后,没有人会质疑他们在朝鲜的威望。这大概就是为什么王震要亲征英宗。他要立威,但当时他的威望还不够,只能带领英宗,威胁天子命令诸侯。
也先分兵四路进攻明朝,其中也先带主力进攻九边之一的大同。大同的明军惨败,大同周围的城堡几乎都丢了。王震发现了“商机”,导致英宗率领50万军队亲征大同。很多大臣反对亲征,比如兵部侍郎于谦。客观来说,亲征问题不大,只要有一个懂军事的主事,至少可以听劝告。
兵部尚书匡原本希望英宗大驾住在居庸关,居中调度,能保证皇帝的安全。王震急于立威,谁也听不进去,强行把英宗拉到四面没落的土木驿馆。水源也是先控制的,明军为了争夺水源而内战,也是先乘机进攻。明军失去了战机,被北元击败。虽然王震被杀,但英宗也成了俘虏。要不是于谦力挽狂澜,立西王朱祁钰为帝,稳定人心,打赢了京师保卫战,明朝早已成为北宋第二。
然而,土木堡输得太惨了。作为明军精英的京师三大营——神机营、五军营、三千营都被歼灭,导致明朝在与北元的对抗中明显没有优势。一百年后(1550年),我在北元的答汗在京师城外炫耀武力,把嘉靖吓死了。
为什么王震要明英宗亲征?有人质疑他在朝鲜的威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