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回,字子渊,名回,春秋末鲁国人,出生于鲁昭公二十九年,死于鲁哀公十三年。享年39岁。他一生都没有仕途,也没有留下传世之作,只留在《论语》、《孔子家语》等书中。
然而,颜回是孔子最骄傲的弟子。孔子不仅称赞他的“好学”,还承诺他的“仁人”。历代文人学士也称赞他。自汉代以来,颜回一直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后人称之为“复圣”。让我们详细介绍一下。让我们看看!
[img]43841[/img]
孔门人才济济,有长于政事的冉求,有子路,有言辞机变的宰予,有二十四孝之一的闵子骞...为什么孔老夫子在孔子眼里达到了自我修养的最终目标“仁”?
“仁”是《论语》的核心思想。《论语》里到处都有弟子问仁,孔子给出的每一个答案都不一样。关键是问谁。“仁”本身有很多含义。在这些弟子中,孔子的答案只有在颜渊问的时候才有代表性。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这意味着他可以克制自己的欲望和习惯,并将其实施到制度层面,即实践“仁”。孔子没有定义“仁”。他认为“仁”是空灵而广泛的。他只能做,不能说。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体现爱,实施仁德,爆发创造力。
有时候人最大的敌人真的是自己。年纪越大,越发现自己有很多习惯,欲望需要超越。只有把坏习惯剥掉,剥极而复,核心才会出来。人才能爆发真正的创造力。在孔子看来,颜回是一个能打败自己的人。他善待颜回答,回答得很好。
关于颜回问仁这一段,还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叫做“不要听不礼貌,不要看不礼貌,不要动不礼貌。”这是孔子教颜回如何处理生活中的“仁”。大师说,我们应该抵制诱惑,消除负面干扰,少接触坏事。这是在做“仁”。
[img]43842[/img]
颜回的非凡之处在于“不生气,不生气”。首先,“不生气”,重复的错误不会第二次犯,这实际上是很难做到的。我们犯的错误往往是由我们自己的性格弱点造成的。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就很难控制自己。例如,有些人沉迷于金钱,有些人沉迷于色彩,有些人赌博。好了,伤疤忘了疼,在一个地方经常跌倒几次。“不二过”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智慧的境界。
其次,“不要生气”,也就是说,不要把愤怒转移到别人身上,控制自己的情绪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人们有愤怒,如果你不能向那些激怒你的人发泄,只能转移到别人身上。有些人会责骂他们的妻子,或者打孩子。这样,他们对库存的愤怒就消失了。但这对别人是不公平的。
“不迁怒,不二过”看似容易,其实是很高的修炼,颜回能做到,说明他学得好,实施得好。“五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这是孔子在颜渊死后对他的遗憾和赞美。孔子说,颜渊在学习上每天都有新的突破和进步。有多少人能做到这一点,有些人遇到瓶颈十年都不会有进步,甚至倒退。还有人整天浑浑噩噩,何曾想过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论语》中有一段子路和颜渊各言其志的描写。颜渊说自己的志向是“愿无伐善,无施劳”。“意思是希望不要夸耀自己的善行和努力。世界上有一种人,虽然他们也为朋友做好事,但他整天说话,好像要讨回别人欠他的恩情。在《金刚经》中大力批评这种行为。说那种善不算数,就是“无功德”。每天都忘不了你帮了谁,又帮了谁,恐怕要扣分。
颜回知道,要达到这种境界并不容易,他的理想是“不伐善,不施劳”。从《论语》的零星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张离我们近在咫尺、似乎遥不可及的脸。他也有普通人的烦恼,但每次都能超越。两千多年来,颜回一直受到人们的尊敬,在七十二贤中排名第一。并非他成就了一番大事大业。但在生活中达到了极致的修养。可见,在人类的价值天平上,精神境界等同于外在的物质世界。
为什么颜回自汉代以来就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