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古代名医,张仲景是一个不可避免的人。张仲景是东汉的一名医生。他当时并不出名。他被后人尊为医圣。张仲景的成就是什么?他对后世的贡献是什么?让我们给你详细介绍一下。让我们看看!
[img]43357[/img]
自成书以来的1800年里,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受到了历代医生的高度赞扬,其成就远高于后人的书籍,因此与《黄帝内经》有关、《难经》、神农本草经被称为中医“四大经典”,成为中医的神圣象征。张仲景被后人誉为“万世医宗”、“方书鼻祖”、“医中之圣”。张仲景最大的贡献就是建立了中医临床诊疗辨证论治体系。他以六经论伤寒、脏腑论杂病、三因类病因、辨证八纲、治理八法、证因脉治、理法方药为一体,垂直于后世。
对辨证论治的贡献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使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诊断治疗紧密结合。
《伤寒论》以六经论治为纲领,载方113首,论22篇,总共397法,条款简单,字字珍珠。伤寒六经是太阳、阳明、少阳(三阳)、太阴、少阴、厥阴(三阴)。三阳病多实热证,三阴病多虚寒证。因为手足经络同名,属于整个脏腑,脏腑、经络、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演变是分不开的。
仲景在治疗危重症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除了伤寒六经病中的亡阴、亡阳证候和各种严重的反证、坏证外,《金匮要略》还记载了各种抢救卒中死亡的方法,如吹鼻取嚏、舌下含药等。特别是仲景提出用人工呼吸法抢救吊死溺死患者,其操作和注意事项合理,与现代人工呼吸和心胸按摩非常相似。这项技术在公元三世纪的发明和应用令人惊叹。对诊疗实践的简洁总结,标志着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建立。
[img]43358[/img]
对方剂学的贡献
《伤寒杂病论》共载方360多首,历代医生一直使用许多名方。仲景方剂被称为“经方”,经方在君、臣、佐、使的配伍使用和加减变化方面具有严谨的法度,各具特色。此外,仲景遵循辨证求因、审因立法、依法定方的原则,是后世医家组方用药的有效方法。处方剂量也相当讲究。处方中某一药物剂量的增损,即影响整个处方的性能,至今仍在临床上屡见不鲜。难怪后人说“中医不传的秘诀在于数量”。
在药剂制备方面,仲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伤寒杂病论》中包含的方剂中,使用的剂型类型非常完整。除汤剂为主要剂型外,还有丸剂、散剂、栓剂、灌肠剂、酒剂、醋剂、饮料、油炸膏、洗涤剂、浴剂、熏制剂、滴剂、软膏等。这些剂型有详细的记录和应用方法。
对药物学的贡献
张仲景对药物学的理解和应用具有较高的科学水平,主要体现在:一是注重生药的选择。生药加工是中药不可分割的重要操作过程。根据药物的类型和功能,其加工方法包括切割、分裂、破碎、咬、破碎、研究、捣碎、洗涤、浸泡等。二是注意药物加工,首先粉碎药物,以便油炸和提取有效成分。
张仲景是东汉时期的名医。他对后人有什么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