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哥窑】在宋代五大名窑中名列前茅,陶瓷史上的地位如何?

“哥窑”被列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陶瓷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哥窑的轮胎多为紫黑色、铁黑色和黄褐色。釉料是一种不透明的乳白色釉料,釉料上有一层酥脆的光。釉料颜色通常是炒米色和灰蓝色,釉料大小和纹片的组合。让我们给你一个详细的介绍。让我们看看!

染色后,大纹片为深棕色,小纹片为黄褐色,又称“金丝铁线”、“墨纹梅花片”、“叶脉纹”、“文武片”等。这是传世哥窑的主要特点之一。有各种各样的瓶子、炉子、尊重、洗碗、盆、盘子等形状。古色古香的形状很常见,底脚的制作不是很规则。釉料通常是收缩釉和棕色眼睛。

第一,哥窑釉属于无光釉,像“酥油”一样有光泽,色调丰富多彩,有米黄、粉青、奶白等颜色。

[img]42706[/img]

第二,“金丝铁线”的图案,哥窑釉面有网状开片,或重叠如冰裂,或成细小开片(“俗成百垃圾碎”或“龟子纹”),以“金丝铁线”为典型,即厚釉黑裂缝交织成细红黄裂缝。明代《格古论》中有这样的描述:哥窑纹以冰裂、鳗血为主,其次是梅花片墨纹。细纹,纹下也。

第三,釉中的气泡像“珠子聚集球”。哥窑的釉层通常很厚,最厚的地方甚至等于胎儿的厚度。釉中含有气泡,如珠子隐现,如“泡沫聚集珠子”。这是区分真假哥窑的传统方法。陶瓷界先辈孙莹洲在《元明清瓷器鉴定》一文中表示,官、哥釉气泡密集攒珠,是指哥窑釉中的气泡像小水滴一样细密,布满在器表上。这种特征不容易模仿。

第四,“紫口铁足”的风格,哥窑坯体多为紫黑色或棕黄色,器皿口边缘釉薄因隐纹露出胎色而呈黄褐色,底部未挂釉处呈铁黑色。因此,可以概括为“紫口铁足”,这也是区分真假哥窑的传统方法之一。

瓷器特征

开裂

哥釉瓷的重要特点是釉面开片,这是釉面上发生的自然开裂现象。开裂最初是瓷器烧制的缺陷,后来人们掌握了开裂的规律,有意识地让它产生开片,从而产生了独特的美感。宋代,哥釉瓷釉质莹剔透,整体釉面交织切割粗、深或浅两条线。术语叫“冰裂纹”,俗称“金丝铁线”。哥窑瓷土脉微紫,质薄,有油灰色、米色、粉青色三种瓷釉,表面有裂纹。

[img]42707[/img]

土壤含铁量高,烧胚时还原。瓷胚呈紫黑铁色,瓷胚底部呈铁色,称为“铁脚”,釉色较薄的口呈紫色,称为“紫口”,俗称“紫口铁脚”。一般来说,大器小开片人和小器大开片人都是珍贵的。因为哥釉瓷细腻精致,以后各代都会模仿。尤其是清代,仿哥釉瓷的高潮也出现了。清末哥釉明显不如清初,颜色越来越深,开片越来越细,釉面甚至出现凹凸不平的疙瘩釉,胎质也变得疏松。

区分

哥窑瓷有月白、灰黄、粉青、灰青、油灰、深浅米黄等。哥窑瓷最显著的特点是釉色厚实细腻,光泽明亮,如凝脂;如果放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出瓷釉中的气泡就像泡沫珠。浓密的釉面之间有不同大小的裂纹,或密集或松散的冰裂纹网纹。网纹的颜色是浅黄色的,就像金丝一样,细黑色的就像铁丝一样。它们相互交织,因此被称为“金丝”、“铁线”。

宋代哥窑胎质细,瓷口尖窄,瓷口边厚釉不能保留。垂釉多在口边下部形成微微凸出的环形带,因口边胎骨略暗而被称为“紫口”。这是宋哥窑瓷的独特之一。虽然历代有很多仿宋哥窑,但在烧制方面并没有达到这种独特的效果。


【哥窑】在宋代五大名窑中名列前茅,陶瓷史上的地位如何?【哥窑】宋代五大名窑在陶瓷史上有什么地位?

,,,,,,,,

  • 宋光宗赵敦的生活简介 宋光宗赵敦是怎么死的?
  • 宋光宗简介:宋光宗赵敦(1147年9月30日至1200年9月17日),宋孝宗的第三个儿子,成为穆郭皇后,宋朝的第12位皇帝(1189年2月...

  • 历史上秦少游的妻子是谁?他与苏小妹有何关系
  • 说起秦少游妻子,大多都会想到苏小妹。事实上,秦少游妻子另有其人,并非是机智聪明三难新郎的苏小妹。记录秦少游家谱的书籍...

  • 北宋宰相苏辙是怎样的人 历史如何评价苏辙
  • 苏辙(1039年3月18日 —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 ,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

  • 中国古代文化名人多近视 欧阳修与纪晓岚也在其列
  • 据《中华遗产》记载:曾经有好事者根据史料,列出了一串古代近视文化名人:有战国时期法学家韩非子,有唐代大诗人韩愈和白居...

  • 历史上真正的高球 苏轼有恩必报援助落难中的苏轼
  • 在施耐庵的小说《水浒传》中,高球作为反面人物,十恶不赦的奸臣而广为人知。他作为一个市场小流氓出现,具有很高的蹴鞠技术...

  • 苏洵简介 北宋时期著名的三苏之一苏琏资料介绍
  • 苏迅简介:苏迅(1009年5月22日至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作家,与子苏轼、苏辙合称“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