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是谁?宋真宗为什么这么重视他?下面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来看看吧!
14岁时,晏殊被江南按抚推荐进京,以神童入试。殿试第三天,他发现自己十天前复习的时候就写了“赋”的作文题目。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考试前,有的人想尽办法带小抄,有的人冒着被砍头的风险找门子让考官透露问题。这种情况直到现在都没有改变。但当馅饼悄悄地、不偏不倚地砸到晏殊头上时,他却不知道如何珍惜,像个小学生一样,当堂举手。宋真宗问:小同学,你怎么了?他如实报道:报告老师,我几天前做过这个题目。请再做一个题目。
[img]41569[/img]
士子们的黑色七月结束了。授课后,他们终于松了一口气,把堆积如山的各种教科书和练习送到垃圾收购站,开始一起出去:有的玩山,有的游水,有的去“勾栏”找乐子,有的去“瓦肆”放松...只有被安排在文史馆工作的晏殊,在家给兄弟讲书。后来宋真宗选择了东宫官员,只选择了晏殊。吏部不明就里,再次请示,宋真宗说晏殊闭门读书,性情谨厚,正能到东宫做事。谁知道这个哥哥又如实向皇帝汇报了最近的思想动态,说他其实爱青山绿水,想像其他士子一样出去开心,但是他很害羞..一句话让宋真宗更看重他。
从那以后,除了短时间内被贬,晏殊一生都在蓬勃发展,基本上是两年一小调,三年一大调。他从普通秘书(秘书省正字)做起,一路进入国务院担任总理(宰相),也被封为临淄公。至和两年(1055年),64岁的晏殊病卒于京城。宋仁宗亲自向他致敬,追求他为司空兼侍,死于“元献”,并亲自称之为“旧学之碑”——除了王子和孙子,这是普通臣僚能得到的最高奖励。
[img]41570[/img]
虽然晏殊多年来一直处于重要地位,但他平易近人。他是唯贤是举的,范仲淹、孔道辅、王安石等都来自他的门下;韩琦、富碧、欧阳修等。经过他的栽培和介绍,都得到了重用。他在文学上也有很多成就和贡献。他能诗善词,文章优美,书法兼备,以词最突出,被称为“宰相词人”。它的“无奈花落,似曾相识燕归来”被称为“千古奇偶”的好句子。
运气这么好,是晏殊才高八斗鹤立鸡群,还是赶上了政治环境宽松的好时代?答案是否定的。北宋时期,词坛大师不乏其人,范仲淹、欧阳修、苏轼、柳永等人才都不比晏殊差,但任何官运都不如晏殊。事实上,自屈原以来的2000多年里,哪位文人雅士清客名人不经常在刀尖上跳舞?范仲淹、欧阳修常年被排挤在庙外,“远离江湖”;苏轼因在湖州知州任诗讽刺新法,被扣上“破坏改革”的高帽,被关进大狱,濒临被斩首。如果不是宋太祖有不杀文人的国策,吃饭的家伙早就搬家了;刘永连被贬游街的机会都没有——除了担任过短暂的屯田员外郎,即使在盐场为盐民发出呼声,也很快被贬,只能沉迷于红楼间一辈子。、在“浅倒低唱”中寻找寄托。
在危险的政治环境中,晏殊绝对是一个不同的人。他的资本在于他“可爱”、诚实、坦率、诚实的优秀品质,使他完全有资格被评为真正的国家“三好学生”,享受高考加分。殿试中的“幼稚”让晏殊输掉了高考,却赢得了政治考试。他有足够的道德资本成为那个时代的宠儿。
为什么晏殊绝对是北宋险恶政治环境中的异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