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989年10月1日至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泰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和作家。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我们来看看!
范仲淹小时候失去了父亲,母亲嫁给了长山朱,于是改名为朱。大中祥福八年(1015年),范仲淹努力学习,授予广德军司令参军。后来担任兴化县长、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务,因公正直言而多次被贬。
[img]41054[/img]
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担陕西经略安抚招聘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政策,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之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请出京,历知台州、邓州、杭州、青州。皇佑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路上去世,年六十四。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政治贡献
地方治绩
范仲淹担任台州西溪盐仓监时,征集了4万多人重建防海堰。新堤横跨通、泰、楚三州,全长约200华里。不仅保证了当时人民的生活、耕种和生产盐,而且在后人的“防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地人把修好的堤坝命名为“范公堤”,遗址至今仍存在。
景佑元年(1034年),苏州长雨林潦草,江湖泛滥,积水无法退,导致良田放弃,农耕失收,李民饥荒困苦。范仲淹了解苏州后,根据水性和地理环境,提出了昆山和常熟之间的“五河”,将积水分流到太湖,并将其注入海洋。范仲淹以“修围、疏通河流、置闸”为主的治水经画,不仅赢得了舆论的赞誉,也受到了后人的赞扬。从南宋到元明,两浙都按照这种模式整治水患。
实施新政
庆历三年(1043年)8月,范仲淹针对内忧(官僚庞大但行政效率低)外患(辽西夏威胁北西边疆)的现状,提出了十项改革纲领,主张澄清官治、改革科举、整修武备、减免兵役、发展农业生产等。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科举等。
在新政策实施的短短几个月里,政治形势焕然一新:官僚机构开始精简;在科举考试中,实用议论文的考核突出,有特殊人才的人员得到了突破性的提升;学校在全国也很普遍。
庆历五年(1045年)正月,以夏松为首的反对派攻击创新派为“朋友党”,仁宗外放范仲淹、富碧等大臣,改革以失败告终。然而,虽然新政只实施了一年,但在北宋改革氛围开启之前,已经成为王安石“西宁变法”的前奏。
军事思想
康定元年(1040年),范仲淹奉调西北前线担任边防教练。针对西北地区人口稀少、山谷交错、地形危险的特点,范仲淹提出了“积极防御”的防边策略,即在关键场所修建城寨,加强防御工事,训练边塞军队,达到以防守为攻击的目的。
[img]41055[/img]
在军事制度上,禁止按官职带兵的旧制度,改为根据敌情选择战将的应变战术;建立营地制度,解决军需问题,使军队面貌焕然一新,应变能力和作战能力大大提高。在防御工事方面,建设城寨、修缮城市、建设烽火墩,形成以大顺城为中心、堡寨为中心的坚实战略体系。
对于边境少数民族,我们真诚团结,慷慨优惠,严格奖惩公约,让他们安心回到宋朝。同时,范仲淹选拔将军,大力提拔军队将领,使狄青、种世衡等著名将领出现在西北军队,训练了一批敢于战斗的强大士兵。直到北宋末年,这支军队仍然是宋朝的一支强队。
范仲淹利用城市建设和村庄积极防御的思想,从根本上改变了西北军事防务形势,边境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庆历四年(1044年),北宋和西夏最终签订了合同,西北边境重现了和平。
文学成就
散文
宋建国至仁宗70多年来,各种危机潜伏在墨守成规、遵纪守法、浮华奢侈的背后。范仲淹洞打破了北宋贫困弱势的局面,重视文章的政治教育作用,主张文章是政治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关系到社会风俗的醇厚,关系到国家的兴衰。
在经济时期思想的影响下,范仲淹反对宋初文坛柔和的文风,提出了宗经复古、文质救助、风化深厚的文学思想。范仲淹的文章以政治为基础,而不是文学为基础。与杨雄、王波、韩柳、宋初复古文论一样,具有历史意义和复古精神,对宋初文风的创新起到了积极作用。
诗歌
在诗歌中,范仲淹主张“范围一气”、“及时消息”。范仲淹继承了孟子的“浩然之气”,并说出了曹丕的“文气”、陆机和钟荣的“情感理论”与“天人合一”的诗歌理念相结合。他认为,诗人创作的冲动和意图是坚持大道的“一气”,感受万物,通过万物体现出来。
范仲淹的“与时俱进的消息”继承了刘琏的“为情而写”观和白居易的“文章与时俱进,诗歌与事物相结合”的理念,将政治教育与为情而写有机有机地结合起来。范仲淹批评了宋初诗坛的盲目模仿和无病呻吟,主张诗歌创作要忠于生活现实,符合时事,不为空谈。
范仲淹上疏《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了哪十项改革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