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元年(627年),长孙无忌改为官部尚书,被定为功臣第一,进封齐国公,食实封1300户。他既是勋臣又是国戚,深受太宗礼遇,能进出太宗卧室。同年7月,唐太宗拜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射。当时有人进密表示劝诫,认为长孙无忌权宠过盛。唐太宗将秘密表示给长孙无忌,以示君臣无猜,再次召集群臣,表示对无忌的信任。但长孙无忌担心财富会带来灾难,一再恳求辞去相位,长孙皇后也极力劝说。唐太宗别无选择,只能改任长孙无极为开府仪同三司。下面给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img]41021[/img]
贞观七年(633年),唐太宗册拜长孙无忌为司空。长孙无忌上表推辞,被驳回后,又通过高士廉再次提出请求,认为以外戚为三公,会引起“圣主私亲”的批评。唐太宗还是不允许,说授官是以才德为标准的。长孙无极亲自上表辞让,唐太宗批复道:“我是秦王的时候,你是我的得力心腹。在你的帮助下,我可以在宇宙中轮廓清晰,君临天下。以你的成就、才华、声誉,完全胜任三公之职,不要再拒绝了。他专门写了一篇《威凤赋》,赏赐长孙无忌,追忆自己创业的艰辛和无忌的佐命之功。
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太宗封长孙无忌、方玄龄等十四位功臣为世袭刺史。长孙无忌被封为赵州刺史,改封赵国公。他认为实施分封是有害的,所以他上表反对,并说:“臣等服侍陛下,现在四海统一,陛下让我们世代管理外国州县。这和流放有什么区别?唐太宗叹了口气:“分封功臣,就是让你们的后代代代代捍卫王室。但你们却把我这山河般庄重的誓言看得淡薄,反而心里有怨言,我又怎么能勉强到封地去呢?因此,分封之事放弃了。贞观16年(642年),长孙无忌进拜司徒。
[img]41022[/img]
贞观17年(643年),唐太宗将24位英雄的画像挂在凌烟阁,而长孙无极则排名第一。】同年4月,唐太宗命长孙无极与方玄龄、萧宇、李积合作,与大理寺、中书省、门下省共同审讯王子李承乾谋反案。不久,唐太宗将晋王李治改为王子,任命长孙无极为王子太师。
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东征高句丽。长孙无极与岑文本、杨师道一起参军,代表侍中之职。在围萧驰野安市的战役中,长孙无极率领11000名精兵埋伏在山北峡谷。作为一名奇兵,他冲击了敌人,拆除了所有的桥梁,切断了高句丽的援军归路,迫降了敌人教练高延寿和高惠珍。
贞观二十年(646年),太师长孙无忌与太傅房玄龄、太保萧琏一起辞去三师官职。贞观二十一年(647年),长孙无忌远领扬州大都督。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中书使马周病逝。唐太宗任命长孙无忌为检校中书令,主持尚书省、门下省事务。
为什么长孙无忌被崇拜为尚书右仆射?只是因为他被指定为英雄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