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军事制度和指挥的各种缺点和缺点并不意味着宋军一无所有。在消极防御的战略影响下,宋军更擅长守城战,这不能说是一种战术优势。@ 南宋擅长水战,对抗金军和蒙古军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让我们详细介绍一下。让我们看看!
与北宋军作战的辽军和西夏军不擅长攻城。除了打破一些兵力少、守备弱的小城镇外,他们往往对守备强大的城市无能为力。杨延昭守卫威虏军。虽然他“城市很小,没有准备”,但他用心防御,最终使辽军崩溃(宋史卷272《杨延昭传》)。当时,杨延昭守卫的威虏军是“铁遂城”,魏能守卫的静军是“铜梁门”(王朝花园卷56)。
[img]39460[/img]
北宋分兵守城的战略当然是消极的:但在很多情况下,辽军和西夏军无法长期深入,只能沿边抄袭。在禅渊之盟前夕,当辽军无法夺取大部分城市时,悬军南下,也冒着归路被截、腹背被敌的巨大风险,最终不得不签订和约。
与辽军和西夏军不同,金军可以举行猛烈的攻城战。“金人野战,长骑”;“金人攻城比用炮好”(《历代名臣奏议》卷334章友奏)。金军的攻城设备包括火梯、梯子、对楼、偏桥、鹅车、洞屋等。,但最厉害的是石炮。
第二次攻击开封时,“城下200多座炮座”、“飞石如雨击”、“用火炮烧楼划船”(会编66卷、68卷)。可以看出,在辽金战争中,金军已经学会了使用火药武器。到南宋中期,金朝的火药武器也得到了发展。例如,宋宁宗攻打齐州时,他还使用了铁火炮。“每一枪都继承了铁火炮,它的声音就像霹雳”(辛思哭泣的奇迹)。
南北宋之交,即使在战败如山的情况下,宋朝依然有坚守城市的战例。北宋末年,王禀指挥太原守卫战争,坚持了250多天。金帅粘罕的西路军队使用各种攻城装备,展示各种攻城战术。“他们都是随机应变的,最后不能攻击。”(《会编》卷53),最后只是在粮尽援绝的情况下才陷入困境。
太原政府的守护者牵制着粘罕大军,使其长期无法南下。他们与东路的调离不会见军队成员,延缓了北宋的灭亡。南宋初,赵力领导的淮东楚州保卫战和李彦贤领导的陕西陕州保卫战都是顽强壮丽的守城战,使金军遭受重大伤亡。
[img]39461[/img]
在与蒙古军作战时,宋军的战术特长尤为明显。蒙古军也很能攻城,“专以炮为长技,以数百人拉一枪,中楼划破”(《后村先生大全集》卷141《神道碑·杜尚书》)。然而,如杜高守安丰军和守庐州,王坚和张珏守合州,向士璧守潭州,印应飞守鄂州等战役,都使蒙古军遭到挫败。宋军有各种各样的弱点和缺陷,但仍然使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军遭受了出师以来最顽强的抵抗,甚至元宪宗蒙哥汗也死于合州城下。
郝经“闻宪宗在蜀,师久失败,进入东师议”,讨论“过去容易,今天难”的问题(《元史》卷157《郝经传》)。由于元宪宗大举猛攻的失败,元朝一度失去了吞噬南宋的信心。宋将刘整降元,提出灭宋计划时,“法院议压之”。经过他的反复劝说,元世祖对他说:“我决定了!”。(《元史》卷161《刘整传》)
南宋依靠水军抗金的战例,在前面介绍南宋水军的时候已经解释过了。南宋能长期对抗蒙古,一是善于守城,二是长于水战。刘整说,蒙古的“精兵突骑,所当者破,但水战不如宋耳”(《元史》卷161《刘整传》)。在野战中,宋军不足以与蒙古的“精兵突骑”竞争,但在守城战和水战中,他可以完全竞争,甚至获胜。元灭南宋的关键决策者不是伯颜,而是降将刘整。刘整使元朝完成了重大战略变革。
一是从四川向襄阳、樊城转移主攻方向,避免强攻,实施长期围困;二是编练强大的水军。这两种转变产生了效果。元灭南宋的五大战役,即襄樊战役、夏贵大军阳逻堡战役、丁家洲战役、张世杰海军焦山战役、崖山战役、水陆合作战,或简单的水战。可以看出,元朝没有采取相应的对策,制服宋军的战术专长是不可能获胜的;支持150年的南宋偏安东南,最终因元朝战略转变而死亡。
除了擅长守城,北宋在对抗辽军方面还有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