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特殊时期。在此期间,周王室衰落,诸侯国纷纷寻求改革,然后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在此期间,他们出现了“四大改革”家庭。他们的改革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事实上,他们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四大改革家非常熟悉,他们的名字通过漫长的历史演变越来越响亮,让人耳目一新。他们是谁?他们是妓院的发明者管仲,中国古代第一部相对完善法典《法经》的编辑李悝,被车裂的商鞅,以及被称为“艺术”的申不害。下面给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1、管仲
[img]38776[/img]
管仲(前725-前645年),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颍上人(今安徽颍上人)。早年做生意,初事齐国公子纠,助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小白获胜,即位齐桓公,管仲被囚禁。齐桓公不顾前嫌,被鲍叔牙保举,任其为卿。协助齐桓公(小白)全面改革内政外交政策,制定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政策和策略。齐恒公被任命为上卿,被称为“仲父”.
执政40年,根据情况采取措施,分为各级官员,选拔学者,奖励勤奋和懒惰,征税,统一铸造和管理硬币,制定捕鱼和煮盐的方法;采取“尊重王者”的外交策略,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齐国大治三年,成为“五霸之首”.后人把他的作品编成一本书,叫《管子》24卷,85篇,内容丰富,包括道、名、法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舆论、经济、农业等方面的知识。它是古代经典中罕见的经济作品。它讨论了生产、分配、交易、消费、财务等,是研究中国先秦农业和经济的宝贵数据。
2、李悝
[img]38777[/img]
李悝(kuī)(前455-前395年),战国时期的魏国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和法家代表人。李悝是战国初期著名的法家人物。他在魏文侯时期任相国,率先在列国变法,颁布《法经》,宣传社会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提倡法制的六篇文章《具法》。
李悝的变法取得了成功,使魏迅速致富,成为战国初年的头号强国。据说商鞅进秦的时候,随身携带这本书。商鞅深受李悝变法的影响。他在秦国的许多变法都是从李悝那里学到的。
3、商鞅
[img]38778[/img]
商鞅(约前395-前338年),汉族,卫国(今河南省安阳市黄梁庄镇)。先秦法家代表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人物。姓,卫氏。又称卫鞅、公孙鞅(卫鞅的“卫”是以国为姓,商鞅的“商”是以封地为姓或官职为姓)。公元前361年,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提出了帝道、王道、霸道、强国四大君主之道。霸道得到秦孝公的赞扬,强国之道成为秦国强国的基础。
从公元前356年到前350年,商鞅迁徙木立信坚决实施了两次变法。(1)废井田,开阡陌。(2)奖励军功,军功爵制。(三)实行县制,实行连坐。(四)迁都咸阳,制定秦律。(5)统一度量衡。(6)焚诗书,禁游学。孝公死后,被秦贵族诬陷,被秦惠文王猜疑,死后被车裂。商鞅在秦国执政约20年,被称为“商鞅变法”,长期凌驾于山东六国之上,为秦国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4、申不害
[img]38779[/img]
申不害(前385~前337),又称申子,郑韩时期人物(今河南新郑)。韩国著名的战国思想家。他在韩为相19年,使韩国走向国治兵强。以“术”为名的法家人物,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代表人物。《史记》在《老子韩非列传》后面写道,他是“故郑之贱臣”。学术以韩昭侯为主,昭侯为主。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的身体,国治兵强,无侵韩者”.虽然韩非指出申不害理论存在诸多不足,但他主持的韩国变法确实收到了富国强兵的效果。@ 在韩国历史上,申不害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政治改革家。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特别辉煌的时代,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在这个纠纷不断的时代,涌现出了大量的改革家,这四个人物是这些改革家的杰出代表。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特殊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哪些[四大改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