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婚房不是“洞房”,而是“青庐”。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让我们看看!
《世说新语》里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曹操和袁绍年轻的时候,很好,经常出去“侠游”,难免会做一些恶作剧的事情,有时候还会偷鸡摸狗。有一天,当他们看到一对夫妇结婚时,他们偷偷溜进别人的院子。当他们看到新娘很漂亮时,他们想出了一个坏主意。突然大喊“抓贼”,把“青庐”里的人都带出来,在混乱中抢走了新娘。
让我们不要论证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但古人把婚礼时临时搭建的帐篷称为“青庐”,这是绝对正确的。
[img]38679[/img]
从东汉到唐初,古人在绿布帐篷里举行婚礼。“青屋”一般位于住宅西南角的“吉地”上。下轿子的新娘穿过特制的毡席,最后进入青屋。《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
《酉阳杂霸·礼异》唐段成型:“ 北朝婚礼,青布帘为屋,在门内外,叫青庐,在此交拜。”
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神女》:“公子辞而出,说:‘明夜七月初九,新月钩辰,天孙有少女下婚,吉期也可备青庐。’
古人除了把“青庐”作为新婚夫妇结婚的婚房外,有时还把婚姻称为“青庐”,这和我们现在用“洞房花烛”来指婚姻是一样的。在现代,仍然有人指着“青庐”结婚,比如郭沫若《卓文君》的第二幕:“卓翁,你应该知道司马长卿在世界各地都很有名,现在还没有青庐。如果他能得到女公子的帮助,那不是天作之合吗?唐代以前的“洞房”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img]38680[/img]
唐代以前,“洞房”并不是指新婚夫妇的卧室,而是指宫廷中豪华而深邃的卧室。楚辞·招魂:"
司马相如的《长门赋》:“悬明月以自照Xi,清夜在洞房。”
北周时,余信的《三和咏舞》让“洞房”与“蜡烛”携手,“洞房蜡烛明亮,燕余双舞轻”。但这里的“洞房”仍然不描述新婚之夜。
因为唐代的文人骚客大多用“洞房”这个词来指代男女爱情的地方,时间长了,人们就把“洞房”这个词专门指代新婚卧室。
刘禹锡《苦雨行》:"洞房里有明烛,没有什么是酣和歌。顾况《宜城放琴客歌》:“云母光,新妍笼裙,朱弦绿水喧洞房。“古今小说·金玉奴打薄情郎”:"双双拜了天地,又拜了丈人、婆婆,然后交了拜礼,送回洞房做花烛宴席。洪深《少奶奶的扇子》第二幕:“二十年前,男女总是在进入洞房后才谈爱情。还有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等等,这里的“洞房”就是新婚夫妇的新房。
从东汉到唐初,为什么人们称婚房为[青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