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来了,气温很高。现代人有空调和冰箱。在过去,没有这些制冷设备,古代中国人是如何度过夏天的?夏天和冬天一样,不合适的气候条件降低了人类生活质量。为此,古代中国古人想出了许多夏天的方法和发明。例如,在先秦时期,人们使用天然冰制冷,保持食物新鲜,制作冷饮。让我们给你带来详细的介绍。让我们看看!
据《周礼》记载,当时,为了确保夏季冰块的使用,周皇室还专门成立了相应的机构管理“冰政”,负责人称之为“凌人”。这个部门不小,有80名“员工”。一般来说,从每年冬天的12月起,工人们开始采用天然冰块,并将其运送到名为“凌阴”的冰窖中储存。
[img]38642[/img]
从考古发现的角度来看,家里有储冰室是古人地位和身份的象征。汉西汉梁孝王刘武死后被埋在河南省永城县芒砀山。它的坟墓很豪华。除了“浴室”,还有一个冰窖。也许刘武怕热。他习惯于享受生活,死后“吃冷饮”。
周皇室也会给周围的人冰,但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据《左传·昭公四年》记载,只有相当于今天高级干部的人才能分享,即所谓的“吃肉,冰”,没有官员吃肉,也没有资格在夏天使用冰。
这种“赐冰”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清。明人刘侗、于奕正写《帝京景物略》记载,每年初夏,明朝廷都会给文武大臣冰。清朝也是如此。送冰被视为官员福利,但奖励形式发生了变化。它不是直接拿冰,而是发放“冰票”。北京有冰票“从夏天到秋天”。这就是清人富查敦写的《燕京岁时记》中所记载的“届时,工部将颁发冰票并自行领取,数量不同,各不相同”。
古人日常使用的冷藏设备被称为“鉴”。鉴,实际上是一个大盆,早期是陶器,春秋中期后流行的青铜鉴,也被称为“冰鉴”。冰鉴可以看作是一种原始的冰箱,使用时,装满饮料或食物的容器,周围装满冰,关上盖子,很快就可以制作“冷饮”。1978年发掘的战国时期,曾侯乙墓出土了一个精美的原始冰箱——扁眼镜铜方鉴。
[img]38643[/img]
人们不使用上述制冷方法。秦汉时期,普通人过夏,“冷空气”的主要来源是井,采用“井藏法”进行制冷和保鲜:或者在井里放一个大瓮,作为放食物的“冷藏室”;或者把食物放在篮子里,用绳子系在地下,现代人还是用这种方法做“冰西瓜”。
事实上,古人用来解渴的冷饮并不像现代人那样精致。井水是普通人最好的“饮料”。例如,在汉代,夏季的主要饮料基本上是井水,时人认为“井之所尚,寒泉清”。现在喝矿泉水很流行,好像有汉人遗风。古人管热饮叫“汤”,冷水叫“水”。汉代夏天有一种比较讲究的饮料——蜂蜜水,是一种在水中掺入蜂蜜的饮料,可以看作是“汉代雪碧”,是当时的高档饮料。
到了汉末,在饮料中加蜂蜜已经成为人们的常规饮酒方式。汉末,袁术非常喜欢喝这种饮料。袁术死的时候是个热天。他想喝一杯蜂蜜水,但当时军队已经绝粮了。怎么会有蜂蜜?厨师带来了水,袁术叹了口气:“我袁术是怎么到这一点的?”之后,他躺在床上吐血而死。这就是魏书所谓的“夏天,我想要蜂蜜,但没有蜂蜜……”
袁术想喝的“蜂蜜浆”是一种类似蜂蜜水的夏季饮料。一分钱打败了英雄,一代英雄让一杯饮料害羞,这是中外饮料史上的一个奇怪故事。
隋唐时期,饮料比以前更加精致。有一种类似于今天人们高度赞扬的健康饮料。当时,人们称这种饮料为“饮料”。饮料是由水果或草药制成的。它不仅能解渴,而且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饮料在隋唐时期很受消费者的欢迎。当时,长安街有很多“饮料店”。和今天的街头冷饮店一样,生意兴隆。有些饮料店可以先喝后付钱。
在五代人王仁裕的《玉堂闲话》中,他提到了一家饮料店:长安市西市的一家饮料店做得很好。每年仲夏,他都会用一大锅煮饮料出售。这种饮料可以治疗“千种疾病”,而且喝起来很好,而且很有名。当然,它并不便宜。“百文卖一套衣服”作为药水出售。
唐代,街头卖冰已成为谋生手段,天热涨价。《唐言》“自负”条引用了这样一个故事:“过去,快人为了商业而在市场上卖冰,苦热的客人会买。当快人自以为得时,他们想邀请客人获得几倍的利益;客人生气了,俄罗斯的冰也散了。“这意味着过去,快地的商人在街上卖冰,在炎热的日子里提高价格,以原价卖出几倍。顾客一怒之下不买,冰也不会全化。结果,快人为贪婪而后悔,泪流满面。唐朝以后,街头卖冰成了夏天最常见的一幕。南宋诗人杨万里描述了他生活时代小贩沿街叫卖冰块的情况:“帝城六月日停午,市民如炊汗如雨。卖冰隔水,行人不吃心眼开。”
为了保证夏季冰块的使用,周朝成立了什么样的机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