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鼓是中国封建时代在朝廷外悬鼓,使有冤屈或急案的人敲鼓闻起来,从而成立诉讼。闻鼓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晋书武帝纪》有“伐登闻鼓”的记载,历代相传。我们经常在影视片中看到,不公正的人在衙门口打鼓,打鼓就是闻鼓。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让我们看看!
[img]38507[/img]
名词解释
概述一:哪个朝代设置了登闻鼓;第二,为什么要设立登闻鼓?历代关于登闻鼓的规定,据说宋代,无论皇帝在做什么,都必须上朝。击登文鼓需要敌兵来围城,太子死等重大原因才能击鼓;三、登文鼓在历史上起着重要作用的例子。登闻鼓有专门的官员看守,遇击鼓者需立即受理或报告。据史书记载,周朝有登闻鼓,当时被称为“路鼓”。
魏晋以后,历朝都有登闻鼓,《晋书·卫杜传》载道:“于是你等执黄旗,挝登闻鼓。“北魏延和元年(432年),在阙门悬挂闻鼓,“人有穷冤则挝鼓,公交车上表演。",用作“用下达而施于朝”的用途。唐代登闻鼓约始建于高宗年间。武则天时也创造了使院。元朝还设登闻鼓,邀车驾驶。登闻鼓在历史上不同时期的重要性大不相同,历代或有补充,如邀车驾驶或公交车上书、敲门等。
在宋朝之前,普通人可以向朝廷提出建议,也可以对政策提出异议。宋朝以后,打击和闻鼓的条件越来越苛刻,清朝也没用,规定打击和闻鼓的人应该先用30根棍子,以防止无缘无故的恶意上访。自明清以来,中国的法律越来越完整,闻鼓只代表一个象征。
直诉制度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许多政权实体加强了皇帝对司法审判权的控制。除了频繁直接参与或干预司法审判活动外,他们还建立了直接诉讼制度。
历史演变
1、传说尧舜之时,就有了“敢劝之鼓”。任何想直言不讳地劝诫或抱怨冤枉的人都可以说出来。
2、周日,路门外悬鼓,称为“路鼓”,由太仆主管,皇仆守护。人们攻击鼓声敌人。皇仆必须迅速向太仆报告,太仆必须向周王报告,不得延误。这个“路鼓”就是后来的“闻鼓”。
[img]38508[/img]
3、从晋武帝开始,登闻鼓就开始悬挂在朝堂外,允许人们打鼓鸣冤,直接向中央上诉。
北魏还在首都宫门外悬挂了登闻鼓,允许击鼓鸣冤直诉朝廷。"阙左悬挂闻鼓,人有穷冤则挝鼓,公交车上表其奏。"
4、隋朝“四方辞诉……不舒服,听挝登闻鼓,有司录状奏。”
5、唐代显庆五年(660年)8月,一些受委屈的人在法庭上抱怨。唐高宗命令东都(后改东京)紫微宫城应在天门外设置,西京也是如此。并规定:“有些人在挝登闻鼓,...主要部门必须受苦,而不是受害者,加罪一流。”武则天下制度:“朝廷设置的登闻鼓和肺石不需要防御。有些人在国家历史上闻到了这样的声音。”
6、宋代专设登闻鼓院(鼓院)和登闻鼓检院(检院),两院均受理官民投诉。
7、北宋宋朝太宗曾有这样的记载:“京民牟晖击登闻鼓,诉家奴失母豚一,诏令给千元偿其值。”据说闻鼓一般是解决丢猪等“小事”,但民事如天。可见,在贤明君主执政期间,闻鼓确实起到了达民情、监督官僚的作用。
8、明太祖朱元璋还设立了登闻鼓,并设有专人管理。一旦敌人抱怨,皇帝就会亲自接受。如果官员阻止他们,他们将被重新判决。到明宣德年间,一名官员玩取消了登闻鼓。宣德皇帝拒绝为他的祖先设置,但登闻鼓后来大多流于形式。
9、清朝规定“必关军国大事,贪大恶,奇冤异惨”(普通人只仰望这些规则),否则不允许打鼓,违者重罪。清代闻鼓名存实亡。
登闻鼓起源于魏晋南北朝,后世会有怎样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