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我们不禁要提到唐太宗和魏征,一个永恒的“圣主和大臣”。在许多人的印象中,魏征是一位敢于面对面指责皇帝错误的正直大臣。但鲜为人知的是,魏征实际上有“奉承”的一面,并建议唐太宗用“奉承”来纠正错误。让我们给你带来详细的介绍。让我们看看!
[img]38300[/img]
贞观十年(636年)左右,王子李承乾的地位动摇,崛起的魏王李泰试图夺取王子的地位。但许多以魏征为代表的宰相级重臣坚持“长子继承制”的礼法,反对魏王李泰当太子。因此,李泰总想找个机会压制魏征的“傲慢”。有一次,李泰给唐太宗发了一份“小报告”,说:“朝廷三品以上(宰相级)的大臣不尊重我,我在路上遇到的时候也不下车或者下马行礼!“根据当时唐朝的立法,宰相级官员只有在看到皇帝和王子时才会下车,这说明了李泰的意图。然而,渴望爱子的唐太宗一时没想到这一点,并在朝廷上对宰相发脾气:“隋文帝纵容儿子,甚至让他们在街上殴打宰相。我现在很好地管教我的儿子,但我放纵了你们的宰相,在路上看到我的儿子不敢下车。”
[img]38301[/img]
没想到魏征说:“根据礼法,三品以上官员(宰相)和王子亲王的地位是一样的,所以他们不应该下车送礼物。三品以上官员(宰相)不尊重魏王。隋文帝只是放纵儿子,不遵守礼法。结果隋朝灭亡,儿子都死于死亡。“皇子不按礼法凌驾于宰相之上,是亡国之兆。如果今天的礼崩乐坏,自然会有这样的事情。今天的唐朝是圣主在朝,国安民乐。古今少有的好皇帝陛下在位期间,皇子亲王怎么能不按礼法凌驾于宰相之上呢?”
[img]38302[/img]
听了魏征的话后,唐太宗觉得既然他已经超越了隋文帝的“永恒圣主”,这种事当然不会发生。于是他对大臣们说:“我以为这次为儿子说话是合理的。听了魏征的建议后,我意识到我几乎犯了严重的错误。”
魏征很正直,他怎么能用[拍马屁]的方式劝唐太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