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各手工作坊的规模和内部分工的细度都超过了前代。生产技术发展显著,产品的种类、数量和质量大大提高。让我们给您带来详细的介绍。让我们看看!
[img]37252[/img]
北宋的瓷器在产量和生产技术上都比前代有了很大的提高。当时烧瓷器的窑户遍布全国,各具特色。
北宋五大名窑是官窑、钧窑、汝窑、定窑、哥窑。
官窑的产品土壤细腻,体薄色青,略带粉色,厚度不同;钧窑土壤细腻,釉料五色,兔丝纹;汝窑有胭脂和朱砂,釉料清澈;定窑以白瓷命名,可制成红瓷。它的产品非常精致;哥窑富含青瓷,产品被称为“千峰翠”。
真宗景德年间,在江西新平设官窑,进贡瓷器的器底书“景德年制”四字,后来在国内外都很有名。
在瓷器上雕刻图案是北宋的新创作,用刀雕刻,用针刺绣,用板印印刷,用锥尖切割锥形图案,用笔蘸粉堆成凸形,然后涂上白釉。宋瓷不仅是日常必需品,也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北宋瓷器在国外销售,近年来在亚洲和非洲出土,证明瓷器是当时的重要输出产品。
如今,宋瓷已成为中国古代著名的艺术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北宋时期,金、银、铜、铁、铅、煤的开采冶炼规模相当大。重要冶铁中心徐州东北有36个冶炼厂,矿工约4000人。
江西省信州及其附近有丰富的铜和铅,“经常筹集10多万人,昼夜挖掘,获得数千万金的铜和铅”。安徽省繁昌冶铁遗址有约2米高、750平方米的废铁堆,反映了当时的冶炼规模。在扩大开采冶炼规模的基础上,产品数量大幅增加。
以铜和银为例。宋神宗时期铜1400多万斤,银20多万斤。根据政府征收的十分之二税率,可以推断年产铜7000多万斤,银100多万斤,产量是唐代的几倍。此外,采矿冶炼技术也取得了很大进步。
[img]37253[/img]
北宋纺织业主要有丝、麻、毛等部门,其中丝织业仍占主导地位,是浙江、四川最发达的地区。从河北东路到江南东路的整个沿海地区,丝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丝织品种类繁多,如丝绸20多种,金锦40、50种。
南北各地都有许多珍品,如蜀锦历久不衰,畅销全国;定州凯(kè课)丝,用各种丝线织出绚丽逼真的花草鸟兽,如雕刻而成,堪称独一无二;单州(今河南单县)的薄丝(jiān肩),每匹才重四两,望之若雾等。
在丝织行业发达的一些地区,出现了一批独立经营的机器人,以家庭手工作坊的形式生产出售商品,反映了丝织行业生产发展的新形势。
北宋定都开封,东南水运非常重要,船舶是不可或缺的运输工具,加上海外贸易的繁荣,促进了造船业的进步。
官营作坊以造水船为主,同时造座船、战船、运兵船等。,而私营作坊则是制造商船和游轮。以水船为例,在真宗时,年产量超过2900艘。北宋船只的体积和重量相当大。徽宗时期制造的美丽海船被称为“神舟”。据估计,它们可以装载超过2万石头的货物,重量约为1100吨。
海船是“上平如衡,下刃如刃”的尖底船,具有吃水深、抗风浪强的优点。海船上的主桅杆高十丈,头桅高八丈,共有110艘帆船。整艘船分为三个舱,中间舱分为四个舱。这种隔舱防水设备是中国造船工人的第一个。
北宋政府在今江西、浙江、湖南、陕西等地设有许多造船场所,其中虔诚的州(今江西赣州)、吉州(今吉安)、温州(今浙江)、明州(今宁波)是著名的造船基地。太宗时期,中国每年造船3300多艘,远远超过唐朝。北宋造船业在当时的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在对外贸易中,中外商人大多使用中国制造的船只。
[img]37254[/img]
北宋时期,工匠的身份和地位在官私工业作坊发生了变化。
私人车间使用雇佣工匠,他们收到钱米作为雇佣价值,雇佣价值因不同的时期和部门而异。官方车间使用的工匠包括从军队调来的军事工匠,以及从私人雇佣的工匠。
此外,还有一种当行工匠,称为“当行”或“鳞差”。这种当行工匠在北宋只作为辅助用途。它们不同于唐代的工匠。他们不是免费服务,而是支付一定的“就业价值”。一些生产部门,如铸造车间,也有类似的计件给就业价值的方式。
北宋生产技术发展后,各种手工作坊如何超越前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