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99年,驻守北平的朱棣在朱元璋留下的祖训中发现了一个词:靖难。后来早就对朱允炆不满的朱棣,以靖难这个词为起兵口号,发动了清君侧战役。随着朱棣的绝地反击,朱允炆最终被赶下皇位,不知所措。很多人认为朱允炆采取的削藩手段太激进了。如果他能用刘彻的推恩令,他可能会让各地的藩王不血刃就擒。真的是这样吗?下面给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img]37248[/img]
朱允炆决定削藩时,户部侍郎卓敬等人曾建议朱允炆采用推恩令的策略来弯曲削藩。汉武帝时期,刘彻曾规定,诸侯王死后,爵位不得由长子继承,而是由诸侯封侯裂土。这样,藩王的土地就会被分成许多小诸侯国。为了各自的利益,藩王的儿子也会陷入内斗。几代之后,刘彻可以兵不血刃,得到藩王曾经掌管的土地。要知道大藩王有实力与刘彻抗衡,而小诸侯国却无法与刘彻执行的中央集权抗衡,这就是推恩令的目的。
朱允炆没有采纳卓敬等人提出的推恩令建议。相反,他采纳了齐泰、黄子澄等人提出的建议,以雷霆的手段削藩。尽管齐、黄两人都主张以雷霆的手段削藩,但两人在削藩的顺序上,意见却不一致。齐泰主张先把权力最强的藩王砍掉:燕王朱棣,然后一对一、代、齐等王开始。但黄子澄认为,要先剪掉燕王的翅膀,除掉周、代、齐等王,再对朱迪动手。
为什么朱允炆不采取推恩令的策略?第一时代背景不同,汉代的藩王已经延续了好几代,但明代的藩王刚刚成为藩王。以朱迪为例。朱迪服从朱允炆的圣旨,向下推恩。朱迪最多把土地分给三四个儿子。这时,朱迪还没有死。虽然名义上封地被几个儿子瓜分,但封地的实际掌权人还是朱迪。推恩令在明初实施是行不通的。
推恩令需要几代人长时间才能达到分封裂土的目的。明朝的藩王一定很熟悉汉代的推恩令。朱允文的推恩令不仅达不到削藩的目的,还让藩王知道朱允文的危险意图,对他保持警惕。可以说,朱允文等不及了。藩王后代封侯裂土的那一天到了。藩王的第二代是他的堂兄弟,朱允文的寿命毕竟是有限的。
@ 汉代藩王名义上没有兵权,而明代藩王名义上有兵权,其中宁王和朱迪也有很大的兵权。为了抑制藩王在封地上的扩张,朱元璋派官到每个藩王封地。也就是说,明朝的藩王有兵权,但没有地方管理的权力。朱元璋这样做不仅是为了防备儿子,也是为了让儿子领兵,而且是为了抵抗蒙古人。朱元璋作为父亲,自然能压得住藩王的儿子。但到了朱允炆,却行不通。朱允炆发布推恩令,会暴露他削藩的目的。要知道这个时候,朱元璋刚刚建立了藩王制度。在执行推恩令时,是否否定了朱元璋制定的国策?
[img]37249[/img]
用雷霆手段削藩朱允霏没有错。他错了,已经决定用雷霆的手段削藩,但在这个过程中却变得有些优柔寡断。首先,朱允祎告诉各地的藩王,我要削藩,然后才开始。这不就是事情还没有完成,让藩王得到消息,让藩王有时间联手吗?后来,在削藩的过程中,朱允炆命令削藩的将军不要伤害我的皇叔(朱棣)。这不是优柔寡断,书生意气吗?切藩已经是下死手了,但朱允炆还是讲究仁义。
果然,看着兄弟被朱允昱逼到绝境,朱棣从朱元璋留下的祖训中发现了一句话:靖难。靖难:凡大明君主在位时,后宫干政,朝中奸臣横行,各地藩王可起兵清君侧。恼羞成怒的朱棣以靖难一词起兵,讨伐朱允炆。朱棣想问一下,究竟是你爷爷制定的藩王守边制度错了,还是你削藩的意图错了。你爷爷一死,你就推翻了你爷爷设定的制度,逼着一群叔叔,你朱允炆是不孝的昏君吗?如果是昏君,你还配坐在皇位上吗?朱允炆得大势却不善加利用,优柔寡断,朱棣不得大势却能抓住机遇。这就是朱棣靖之战取得成功的真正原因。编者认为,除了暴力削藩的手段外,朱允炆还可以采取暂时不暴露削藩意图的手段,让藩王每两年换一次藩地(不带兵)。经过十年的交换,朱允炆还将兵不血刃地夺得各地藩王。
若朱允炆采用刘彻的推恩令,能让各地藩王束手就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