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战国历史的朋友对乐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乐毅是一位精通政治和军事的全才。他曾协助燕赵王强大燕国,并组织了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五国进攻。齐国只剩下两个城市了。然而,燕赵王的突然死亡和后继者燕惠王对乐毅的怀疑使乐毅最终离开了燕国,投靠了赵国。
[img]36836[/img]
要知道乐毅虽然只打了一场大战,但在战国史上影响很大。在五国伐齐的战役中,乐毅率领燕军完成了大部分战役,尤其是70多个城市的战争,基本上都是乐毅率领燕军亲自打的。乐毅本人的军事才能毋庸置疑。此外,乐毅不仅善于治军,而且善于治国,后世诸葛亮自比“管乐”(管仲、乐毅)。公元前279年,乐毅因怀疑离开燕国,投奔赵国。九年后,著名的长平之战发生了,那么为什么赵孝成王不让乐毅当帅呢?下面给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接受韩国献出的上党,赵国得罪齐国,被齐国兴兵讨伐。教练廉颇初战多次不利,采取坚守战略。与此同时,秦赵的主力军开往长平战场。赵孝成王对廉颇之前的战斗非常不满。此外,赵的40多万军队再次聚集在一起,粮草消耗量大,国内生产受到严重阻碍。赵孝成王想快速取胜,取代廉颇已经成为他必须做的事情。
此时,赵国的另一位著名将军李牧正在北方与匈奴作战,这在一段时间内很难退出。然而,乐毅在朝鲜闲着。为什么赵孝成王不使用乐毅?他必须使用赵括,他没有太多的军事经验,评价很低?让我们今天分析一下。
第一,赵孝成王不信任乐毅
[img]36837[/img]
乐毅无疑是一个杰出的人才,但他也是一个骄傲的人。虽然他是赵国人,但他先后在赵、魏、燕三国工作。当乐毅在赵国时,他遇到了自己的伯乐燕王,毫不犹豫地拒绝了魏国的慷慨待遇,并跟随燕王为燕国效力。燕昭王听从乐毅的话,奉若上宾,给予100%的信任。而且他的继承人燕惠王只是对乐毅产生了怀疑,并将他从中国撤回,使乐毅负气离去。赵孝成王不是乐毅的伯乐,自然也不会给乐毅100%的信任。虽然他给了乐毅客卿一份待遇,但他没有给他实权。赵孝成王自然不会把像长平之战这样重要的战斗交给外将。@ 乐毅来到赵国后,燕惠王后悔并发了一封信。一方面,他表示歉意,另一方面,他也暗示乐毅为父亲的信任感到难过。赵孝成王也担心给乐毅的想法不在赵国,所以不可能给他沉重的责任。
第二:范菊的离间计让赵孝成王相信赵括是最好的候选人
[img]36838[/img]
毕竟,马服君赵奢是秦国商鞅变法以来第一次挫败秦军的将军。他在赵国的地位很高。儿子赵括虽然名声不好,但从小就饱读兵书,谈兵法更是头头是道,至少能吓到不懂军事的赵孝成王。在李牧无法回来、赵孝成王与廉颇战术矛盾的基础上,赵括成为赵孝成王眼中最合适的候选人。此外,赵括在这个时候没有打过任何失败。在他成为一名著名的将军之后,与外国家庭乐毅相比,许多人一定不会冒险使用乐毅。至少在赵孝成王看来,赵括忠于赵国和他自己,而乐毅不一定。赵孝成王的判断是符合常情的,后来赵括虽然作战不利,但也没有投降,而是英勇殉国。
第三:估计长平战争失败的严重性不足
除其他条件外,赵孝成王不使用乐毅的另一个原因是对形势的严重性估计不足。首先,他对军事了解不多,这很容易解释。如果他知道军事,他就会理解廉颇的战术,至少他不会急于改变廉颇。@ 赵孝成王没想到赵括失败会有如此严重的后果,更没想到几十万大军会毁于一旦。此外,当时秦军的教练不是著名的将军白起(白起是秦国在得知赵括指挥官后临时秘密更换的)。此外,在长平战争之前,整个春秋战国时期都没有发生过如此大规模的阵亡战争。可以说,长平战争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战争。在这种情况下,赵孝成王不需要乐毅和赵括,这很可能是对失败后果的严重缺乏估计。
第四:乐毅可能不同意
所谓学者为知己而死。乐毅一生受到燕昭王的赏识,有攻城略地的战绩。也可以说,他很骄傲。除非他再次遇到明主,否则他很可能不会再出山了。这从他归赵后长期往返于燕赵之间却始终无所作为可以看出。此时乐毅可能已经只想好好养老了。在此之前,赵国任命外国将军并非没有先例。赵国曾付出一定的代价让齐国著名将军田单带兵攻击燕国。当时,赵奢还活着。虽然他反对,但他没有被赵王采纳。既然有成功的先例,赵孝成王根本不考虑乐毅是不可能的。虽然没有记录历史资料,但我们可以大胆猜测,当赵孝成王想取代廉颇时,他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李牧。然而,当李牧不能离开时,他一定考虑过乐毅,甚至可能派人去拜访乐毅,但被乐毅拒绝了。赵孝成王想用赵括,这样,他就不会坚定地请乐毅指挥。
总之,很遗憾乐毅没有成为长平之战的教练,否则目前的局势将不可避免地逆转。至少赵国不会输得这么惨。然而,历史就是这样。没有如果。回顾过去,我们只能后悔当时两位著名球员之间的比赛机会已经过去,结果是历史上最残酷的。
乐毅曾协助燕昭王强大燕国,赵孝成王为何不让他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