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诸侯征伐,今天楚强,明天赵弱,其翻覆的趋势,可谓波澜壮阔。既然王侯将相无种,为什么都试试呢?于是谋士谋臣接踵而至,名相名将层出不穷。乐毅是中山人。不幸的是,国家小民寡,被赵摧毁。后来,他去了赵适魏。在代魏使燕的过程中,他被燕昭王视为嘉宾,开始了他的传奇生活。尽忠者可言“忠臣不事二主”,跳槽者则云“良禽择木而栖”。乐毅早年频繁跳槽,正是后者。事实上,作为中山人,乐毅在亡国后已经失去了家国之念,无论是齐、燕、楚、秦,对他来说,都只是浮云。重要的是要有一个让他发挥的平台。
拜将伐齐成功名
燕国就是这样一个平台。位于燕国以南的齐国非常强大。首先,他利用燕国的混乱打败了燕,然后输给了重丘、魏、赵于观津,帮助赵摧毁了中山和宋朝,扩大了数千英里的领土。燕昭王的仇恨虽小,却无法控制。燕赵多壮士,但燕人似乎特别记仇。昭王就是这样,后来的王子丹也是这样。因此,乐毅献上了“举天下而伐”的战略,即联合楚、魏、赵、韩,组成“五国联军”,共同伐齐。战争的兴起往往与个人的私怨非常相似。就像几个经常被欺负的孩子聚在一起,教会欺负他们的人。正是这次征伐奠定了乐毅在中国历史上名将的地位。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统领全国兵马,赵惠王也相印相授。因此,乐大将军率领五国联军,浩浩荡荡地杀害齐国。自春秋以来,齐国一直占据着山东的富裕地位,作为一个大国出现。无论是“五霸”,还是“七雄”,齐之强,进可以赢得中原,退可雄据一方,可谓得天独厚。而这场战争,却把齐国打得毫无脾气。
在乐毅的带领下,五国联军首先输给了济水之西,然后直接进入,攻占了齐都临淄。半年内,他们以闪电般的速度赢得了齐国70多座城市,使燕国享有一段时间的声誉。这是乐毅一生中最受称赞的功绩,如果没有这场战斗,乐毅可能会一辈子,为一上卿,在朝堂上清谈。有人甚至认为乐毅志不在灭齐,而在于匡扶天下,统一中原。三国时期,夏侯玄在《乐毅论》中评论道:“乐生之志,千载一遇…不求小成,斯意兼天下。乐毅之为乐毅,不仅以其武功而闻名,在文治方面,他也有自己的一套。拔出70多座城市后,齐国只留下聊城、莒城、即墨顽抗。这时,乐毅改变了策略,不再盲目强攻,而是一方面守而不攻,消磨意志;一方面,施仁政安民。所谓“用兵之道,攻心为上”,一旦心服,齐国就不攻自破。
审时度势全身而退
在乐毅伐齐的第五年,燕昭王去世,他的儿子燕惠王即位。君城和即墨是唯一一个仍然坚持抵抗的齐国城市。可以说,中国的君臣关系极其微妙。臣子功过大,就担心自己的功过;臣子无功,厌倦了一切无能。当他们遇到一个聪明的君主时,能干的官员有修复和治平的愿望。不幸的是,君王的心是不可预测的,君王的艺术也不能一贯。中庸一道之能在中国流行,与此有很大关系。燕惠王执政后不久,乐毅就被齐人夺走了离间计的兵权。从那以后,燕齐战争中,燕军被驱逐出境。齐国还在旧都,伐齐大计。到目前为止,它已经失败了。毕竟乐毅是个聪明人,知道燕惠王容他不能下去,于是辞去燕去赵,受到赵国的礼遇。这是他最后一次在乐毅跳槽生涯中辗转反侧。然而,随着最后一次跳跃,他的辉煌也回归了沉默。从那以后,除了一本《报燕惠王书》,他再也没有取得任何成就,无论是文治武功。然而,由于善于审时度势,他却以此为乐,在赵国得以善终。
历史上有很多像乐毅这样的帅才,但能像他一样在诸侯之间奔跑,立下奇功,然后又能得到好结局的人却屈指可数。春秋战国时期是群雄并起的时代。几百年来,著名的大臣们一直像鲫鱼一样过河,奇才们不断疯狂。然而,独自“管乐”以文以武成为这个时代的代表并非偶然。乐毅是一个自负的天才,胸中有成千上万的马,所以他可以在烟云中看到事情的真相。可以看出,有才华的人也需要保持清醒;胜利不骄傲,厄运不怨恨,当断断断续续,寻求保全。如果你想在逆境中撤退,你也需要勇气和勇气。乐毅在《报燕惠王书》中说:“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所言即此。历史上有这颗心的人很多,但做到这一点的人却很少,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连诸葛武侯也以乐毅为例。
战国史上的将军乐毅:燕赵不世功勋的千古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