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创始人,出身贫寒,却能成就建立王朝的伟大事业。古今能成为这个人的人是无与伦比的,令人钦佩。因此,他经常被我们戏称为“开一个碗”。但作为君王,在他执政的几十年里,一个词总是伴随着残忍。就像胡、李善长、蓝玉一样,这些开国功勋都没有好结局,都被夷灭了。即使是他的侄子朱文正也未能逃脱这一点。
1365年,29岁的朱文正在建立明朝前夕被朱元璋活活鞭打死亡。朱文正的妻子(谢再兴的女儿)谢翠英一起去世了。侄子和侄子去了黄泉,只留下了4岁的侄子朱守谦。朱元璋应该如何对待他的侄子?让我们详细介绍一下。让我们看看!
侄子朱文是朱元璋哥哥朱兴隆的儿子。在元末席卷淮北的大瘟疫中,15岁的朱元璋在短短一个月内看到父亲、哥哥和母亲相继死亡。此时,朱家甚至没有棺材埋葬父母和兄弟,更不用说墓地了。邻居刘继祖在求人无门之下,不忍赠送墓地,朱元璋将父母、兄弟草下葬。但为了活下去,朱元璋也不得不和二哥、嫂子、侄子朱文正分开谋生。
[img]36721[/img]
离开后,朱元璋进入寺庙当和尚,乞丐乞讨。随着元末农民大起义的爆发,朱元璋也加入了郭子兴的起义军。郭子兴信任朱元璋,并将义女马女王许配给朱元璋。然而,美好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郭子兴的儿子嫉妒聪明的朱元璋。无奈之下,朱元璋不得不单独拉起队伍,于是徐达、郭英、郭兴等人都归附。夺取滁州后,年长的侄子朱文正和侄子李文忠来投靠。
虽然他还年轻,但朱文正处于军事战略的基础上,可以说他很聪明。到21年,他积累了军事成就,晋升为大都督,控制了中外军事。就在1363年,朱元璋和陈友谅迎来了决战生死的时刻。利用朱元璋谋求张士诚背后空虚的机会,陈友谅率领60万军队指向朱元璋的大本营。
这时,朱文正守卫洪都,兵力不到3万。以3万防守60万军队,即使翻阅了中国几千年的古代历史,也很难找到两个例子。然而,在如此悬殊的兵力对比下,朱文正指挥冷静,洪都城坚守了85天,直到朱元璋带领援军到达。正是凭借朱文正创造的时间机会,朱元璋在鄱阳湖战役中获胜,陈友谅死亡。
然而,朱元璋并没有奖励洪都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的侄子,而是选择将他幽禁桐城,最后鞭杀。
《明太祖实录》对朱文正被杀的原因含糊不清。或者有人说,朱文正纵容下属掠夺、绑架妻女,以至于如此;或者在《太祖皇帝钦录》中,有一种“意识,教之不听,很少,谋杀敌国”的说法。朱文正叛国投敌。
[img]36722[/img]
就叔侄关系而言,单纯的纵容违法似乎不能构成朱元璋杀害朱文正的充分条件,“叛国”这句话更符合逻辑。对于叛国罪,秦、汉、唐对此罪处罚极重,多以坐之罪处。朱元璋对朱文正和妻子的处罚也证明了他所犯的罪行不是小事。
那么
朱元璋要不要“斩草除根”四岁的侄孙?朱元璋此刻一定是五味杂陈,但最终还是选择收养朱守谦宫中,谆谆教诲。在1370年的第一次大分封中,朱元璋封10岁的朱守谦为靖江王,这位靖江王的等级与朱元璋的其他儿子同为亲王,在军政、官属等方面没有什么不同。这也可能是残忍皇帝朱元璋唯一善良的对象,但由于靖江位于西南边境,朱守谦不愿意放弃繁华的南京去就藩。幸运的是,在马皇后的劝说下,朱守谦决定出发就藩。当藩队来到长沙时,朱守谦表示感谢。
面对远去的侄子,朱元璋再次充满了爱,下令王府人员尽最大努力帮助侄子和孙子,让他成长为贤王。
侄子朱文正死后,朱元璋如何对待侄孙朱守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