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192-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桥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是曹操和武宣边皇后生的第三个儿子。他们死前是陈王,死后被称为“思”,所以也被称为陈思王。曹植出生于初平三年(192年),是曹操和卞夫人的第三个儿子(卞夫人为曹操生了四个儿子:丕、张、植、熊)。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我们来看看!
[img]36478[/img]
曹植十几岁的时候,就能读《诗经》、《论语》和先秦汉词赋也广泛涉足百家。他思路快,谈锋健锐。当他看到曹操时,他经常回答问题,脱口而出。曹操曾经读过曹植写的文章,惊讶地问他:“你请人写吗?”曹植回答说:“话说出口就是理论,写作就是文章。只要你面对面考试,你就知道。为什么要请人代表你?”
《三国志》记载:陈思王植字子建。十几岁的时候,他读了几十万首诗,读了几十万句话,写得很好。太祖尝了尝自己的文字,说:“汝倩人邪?”植跪说:“言行为论,写成章节,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爵台新城,太祖知道他们会把诸子放在舞台上,让他们分享自己。植援笔是可观的,太祖是非常不同的。
此外,坦率自然的气质,不注重庄重的外表,车马服装,不追求华丽、丰富,这自然符合曹操的口味。渐渐地,曹操开始把他的爱转移到曹植身上。
11年(206年)8月,15岁的曹植首次随父东征海盗管承到达淳于(今安丘东北)。
建安12年(207年)1月回到师邺城,他在《求自试表》中所说的“东临沧海”指的是此事。9月,16岁的曹植随父北征柳城(今辽宁朝阳)。他在《求自试表》中说“北出玄塞”指此行,《白马篇》是曹植在此期间与父亲作战的写照。
[img]36479[/img]
建安13年7月(208年),17岁的曹植随父南征刘表到新野,随父孙权在赤壁作战。建安14年(209年),曹植第一次和父亲一起回到家乡亳州。
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作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和大师,他在晋南北朝时期被提升为文章的典范。他的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七哀诗》等。后人因为文学造诣,把他和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这首诗擅长强大的笔力和华丽的词汇,留下了30卷,已经消失了,现存的《曹子建集》是由宋人编写的。曹植的散文也具有“感情、优雅、怨恨、身体素质”的特点,加上其品种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南宋作家谢灵云对“天下只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进行了评价。文学批评家钟荣也称赞曹植“骨气十足,文字丰富多彩,感情优雅,体质优雅,古代灿烂,杰出。”他被列为《诗歌》中最高的诗人。王世珍认为,自汉魏以来的2000年里,诗人可以被称为“仙女”,曹植、李白和苏石。
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之一,曹植年轻时的经历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