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是一位非常勤奋的皇帝。他每天都忙于国家事务,甚至整夜不眠。崇祯是一位非常节俭的皇帝。虽然他是天子,但他的生活水平与普通人相似。他甚至在衣服上穿补丁。与此同时,崇祯也是一位非常有气节的皇帝,他在江山倒下的时候,并没有选择衣冠南渡,而是以身殉国,恪守明朝“天子守国门”的祖训。崇祯虽然有这么多优点,但在他眼里,他仍然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他犯了三个致命的错误,埋葬了大明江山。下面给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一、不懂得分权制衡,杀魏忠贤,打压太监势力,让文官集团一家独大。
明朝皇帝喜欢重用太监,这背后有一个深刻的原因。明朝的皇后大多来自小家庭,导致明朝的外戚力量不大。而明朝的武将势力在土木堡之后再次崩溃,难以与文官集团抗衡。为了平衡朝廷势力,避免让文官一家占主导地位,明朝皇帝不得不重用太监,让太监约束文官集团。崇祯以前的皇帝都是这样做的,朝廷势力一直保持着微妙的平衡。
[img]35634[/img]
但崇祯上台后,魏忠贤被杀。事实上,他杀了魏忠贤并不错。毕竟,魏忠贤真的很邪恶,死不足惜。但他除去魏忠贤后,没有支持新的太监力量与文官集团抗衡,这是大错特错。此后,明朝朝堂势力严重失衡,文官集团一家占主导地位。后来国难之际,崇祯让大臣们捐点钱,大臣们明明富得流油,却不肯出钱,就是没有工具限制他们。想想如果恶犬魏忠贤还在,大臣们敢这么嚣张的阳奉阴违吗?
我觉得崇祯之会犯这么致命的错误,跟他是半路出家的皇帝,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帝王艺术教育有很大关系。虽然天启沉迷于木工,忽视了政府,但天启接受了系统的帝王教育。天启知道让魏忠贤咬文官,让文官们害怕,不敢做太多。所以,天启虽然名声不好,但他这个皇帝其实是勉强合格的。崇祯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帝王教育,他不知道制衡的重要性。当他成为皇帝时,朝廷势力的平衡被打破了,所以他是一个非常不合格的皇帝。
二、不能善待下属,杀袁崇焕逼死孙传庭,让大臣们对他心寒。
皇帝作为世界之主,下面的人自然对他毕恭毕敬,但从恭敬的表面来看,很难说大臣们内心有多忠诚。有些皇帝善于皇室,可以让大臣们全心全意地追随他,愿意为他做出贡献,而有些皇帝不善待下属,会被大臣们抛弃。
[img]35635[/img]
崇祯显然是后者。他不仅杀死了袁崇焕,逼死了孙传庭,还让做实事的陈新甲为他承担责任。这让明朝的大臣们看到了忠于他的结局。从那时起,很少有明朝的大臣真正关心他,愿意为他分担忧虑。大多数大臣处理工作,敷衍了事。
我觉得明末有很多叛徒,比如吴三桂、洪承类等。虽然这些人性格不好,但他们并没有被崇祯的刻薄寡恩所打动?毕竟谁不想成为忠臣,在历史上留下好名声?只是崇祯给他们泼了一盆冷水,让他们意识到忠于崇祯是死路一条。因此,作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选择投靠清朝,成为“两臣”。这样,崇祯皇帝就很不合格了,他把许多本可以为大明效力的人才逼反了。
三、不会审时度势,拒绝满清、李自成的求和,让大明被两线作战拖垮。
对于掌权人来说,有大局观和审时度势是非常重要的。就说吕后吧?然而,匈奴冒着生命危险向她求婚,这让她遭受了极大的耻辱。她没有和匈奴作战,而是冷静地选择了和匈奴和睦相处。这是吕后审时度势。她知道汉朝实力不够,和匈奴没有好果子吃。她选择了修身养息,把灭匈奴留给后人。
[img]35636[/img]
崇祯呢?满清时期曾向明朝求和,这是一件好事。如果和解能够成功,明朝可以集中力量平抗叛乱,以免遭受敌人的折磨。但后来,事情被泄露,崇祯丢了脸,所以他拒绝和解。后来,当李自成成兵来到城市时,李自成也向崇祯求和。李自成说,只要崇祯给他一百万两银子,把他封为西北王,他就能为明朝效力。
理论上,刀都架在脖子上,崇祯只要有一分审时度势的能力,就应该答应李自成的求和,先渡过这个难关。但崇祯为了老朱家的面子,拒绝答应李自成求和,结果他被吊死在煤山上,明朝也亡国。我觉得崇祯作为皇帝,不知道如何审时度势,把自己的脸看得比大局更重要。结果,他丢了脸,丢了里子。所以,他这个皇帝当得很不合格。
崇祯有很多优点,但是他犯了哪三个错误来埋葬大明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