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兵制是中国古代兵制之一。这一制度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府兵平时为耕地农民、农缝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全国各地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西魏权臣宇文泰建于大统年间(535)~551)历北周、隋至唐初日益完整,唐太宗时期达到鼎盛时期(742)~755)停废大约需要200年的时间。下面给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img]35315[/img]
府兵制最初起源于北魏时期鲜卑人当兵、汉人务农的政策。府兵全家可以免除赋役,当兵成为鲜卑人的专利。相反,汉族已经从周至汉三国的传统上转变为纯耕种的农民。这项政策显然具有民族隔离和歧视的色彩。
北周末,由于与北齐的战略对抗,鲜卑人数量严重不足,汉人开始被募集为府兵。杨健为北周大丞相时,下令西魏鲜卑人恢复汉姓,开始打破鲜卑人当兵务农的规定。隋开皇十年(590年),隋文帝下令全家归入州县户籍,在田间耕作。士兵仍有军籍,但士兵本人由军府领导。
唐朝遵循隋朝的基本制度,包括最重要的政府军事制度。经过高祖李渊和太宗李世民的完善,全国设立了633个折扣政府来管理政府军队,将政府军队制度与均田制度相结合,不仅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而且保证了士兵的素质,将耕作与战争相结合,将士兵藏在人民中,使唐军成为无敌的狮子,将唐朝的领土扩展到极致。
然而,盛衰最终被废除,都发生在唐朝国力最强的“开元盛世”,即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期间,最根本、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img]35316[/img]
根据一种普遍的、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政府军事制度的崩溃源于唐玄宗统治的中后期,土地合并日益严重,土地合并受到破坏,导致大量自耕农民失去土地,有些成为奴隶,有些成为逃犯,导致大量军事来源的流失,长期以来的政府军事制度失去了意义。
然而,这种说法是非常可疑的。直到公元742年的人口统计,与732年相比,户口数量大幅增加(732年786万户,4543万户,742年852万户,4890万户)。显然,逃生并没有大规模发生。
事实上,早在公元749年,在首相李林甫以行政命令正式终止政府军制之前,大规模的边境军队就已经专业化了,也就是说,政府军制衰落的根本原因应该更早。
那么,具体的时间点是什么呢?也许我们可以从大唐的军事行动中找到一些线索!
[img]35317[/img]
从初唐到中唐,虽然唐朝为了扩大领土,不断外部士兵,但由于周边国家和民族实力相对处于绝对劣势,唐军大部分时间是攻击方,可以平静地召唤和训练军队,召唤军队或农民到军队,服役三年,可以完全满足要求。然而,当玄宗朝到来时,一方面,由于吐蕃和渤海国家的崛起,不断入侵唐朝边境,压力增加。另一方面,玄宗对边境工作的过度奖励导致了边境冲突的频繁发生。形势的变化导致军事部署不得不从过去的“虚拟现实”转变为“虚拟现实”,边境部署了大量精锐部队,并正常驻扎。这样,士兵只能当场招募,由于战争频繁,士兵必须完全脱离生产,实现专业化,有效解决帝国的防御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失去角色的政府士兵自然会慢慢被忽视,最终完全失去角色。
@ 主要和根本原因是大唐外部战略形势演变的结果,即从战略进攻的整体形势到战略防御,迫使军队实施专业化。相比之下,均田制度崩溃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可以忽略不计。
唐玄宗在位期间,府兵制被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