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子因其四季青翠、傲雪凌霜的习惯而深受文人喜爱,因此与梅、兰、菊并称“花中四君子”,与梅、松并称“岁寒三友”。所以们就来探讨一下文人墨客在古代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吟诵竹子的。
竹子也被称为冬生草。古人认为竹子是一种草,在冬天不枯萎。《国风·卫风·奇奥》中有一句话:“展望彼此的奇奥,绿竹宜沂。有土匪绅士,就像交流一样,就像思考一样。”可以看出,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关于竹子的相关记录,在古代,有一种说法是“愤怒地写竹子,喜欢画兰花”。因此,历代关于竹子的诗歌在继承后是无数的。
[img]34070[/img]
那么,在古代的日常生活中,文人墨客是如何吟诵竹子的呢?就像陶渊明爱菊花一样,苏轼也爱竹子,写着“宁愿吃无肉也不愿住无竹”的诗,甚至创造了“胸有成竹”的成语。(《文与可画云当谷偃竹记》:“今天的画家是为了节节,叶子累了,怎么会有竹子呢?所以画竹必须先在胸中得到竹子。不仅如此,宋代著名学者王禹城还自己建了竹楼,并写了《竹楼记》:“夏宜急雨,瀑布声...适合投壶,矢声铿锵;都是竹楼帮忙的。”
除了极度痴迷于竹子的文人苏轼,清代画家郑板桥几乎有三分之二的生活在画竹子。他曾经写过一首诗:“40年来画竹枝,日夜思考。”晚年回到扬州后,他把家搬到城北的竹林寺,过着陪伴竹子的生活。
[img]34071[/img]
@ 据史料记载,中唐时期,竹子已成为绘画的主题之一。因此,北宋文同、元代柯九思、高克恭、倪赞、明代王府、夏昌、徐谓、清代石涛等大量画竹人诞生于中国绘画史上。
最终像往常一样给大家附上一首关于竹子的诗,唐·杜牧《刘秀才新竹》:数茎幽玉色,小夕翠烟分。声破寒窗梦,根穿青苔纹。
渐笼当门槛日,欲妨入帘云。不是山阴客,谁爱这君?
在古代的日常生活中,文人墨客是如何吟诵竹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