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有四个人在初唐诗坛上被称为文章四友,他们是:崔融、李乔、苏味、杜审言。四人的作品风格相近,内容不外于赞美和宫廷宴会。然而,在他们的其他作品中,有时会透露诗歌变化的消息,有些人也为诗歌体系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从高宗后期开始,他们就以诗为友,文章四友因此得名。在四人中,杜审言成绩最高。所以下面就给大家带来关于苏味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苏味(648-705年)是赵州栾城(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南赵村)人。唐代政治家、诗人、汉代并州刺史苏章后代、宋代作家苏轼祖先。
自幼聪颖,
文才出名。20岁,举进士及第,授咸阳县尉,跟随著名将领裴行俭攻打突厥。武则天时期,历任中书侍郎、官部侍郎、同平章事,两次成为相位。武后当政时,明哲保身,避免得罪各方,做事模棱两可,时有“苏模棱两可”之称。
神龙政变(705年)时,阿附张易之被贬为眉州刺史,死于任职,埋葬在栾城县苏邱村。苏味与杜审言、崔融、李乔并称文章四友,与李乔并称苏李。它促进了唐代律诗的发展。这首诗很多。《全唐诗》记录了16首诗。
[img]33628[/img]
人物生平
苏味(648-706),赵州栾城(今栾城区苏家庄(即现大裴村、小裴村),唐代大臣,作家。年轻时,他和赞皇李乔以文辞命名
被称为“苏李”,高宗乾封年间举进士,转任咸阳尉。史部侍郎裴行节俭,热爱自己的才华,恰逢征求突厥,引荐为管记、行书令、表启。当他孝敬皇帝妃子的父亲裴居道,重任左金武卫将军时,来访的人才作了谢表,依靠苏的味道。苏挥笔而成,讲道理精准,在世界上流传了一段时间。
武则天延载元年(694年)入朝为凤阁舍人,检校侍郎与凤阁栾平张事。证圣元年(695年),张锡坐法下狱,张锡平静自如,而苏味则坐在地上,很少吃东西,紧张不安。武则天听了,把张锡流放到岭南,把苏味降职为集州刺史,然后复召为天官侍郎。
圣历(698-700年)最初被用作凤阁侍郎和凤阁栾台。他因为埋葬父亲、侵毁村民墓地和田地而被弹劾,贬为坊州刺史,迁至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后来,由于党的附张易之,他被牵连,贬为眉州长史,迁至益州长史。他死于上任道,给了冀州刺史。苏味入阁擅长奏章,但多年来一直以阿谀奉承的方式自营。他经常对人说:“如果你不想决定理解事情,如果有错误,你会受到指责,但你可以模棱两可地保持两端。因此,时人称之为“苏模棱”或“模棱手”。成语“模棱两可”也源于此。有《苏味集》的作品,已失。《全唐诗》有10首诗。栾城西北9公里,当时是风水宝地。后来因为被鹿县(今鹿泉区)简单的崔氏家族守墓,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了一个村庄。因为葬苏的味道,顾名“苏丘”,为了避开孔丘,改名为苏邱,即今天的苏邱。苏迅、苏轼、苏辙是宋代的后裔。
[img]33629[/img]
文学贡献
苏的味道和李乔一样有名,被称为“苏李”,与李乔、崔融、杜审言合称为“文章四友”。在初唐诗人中,“苏李”往往与“沈宋”(沈泉期、宋问题)相提并论。他们都大力创作近诗,促进了唐代律诗的发展。“苏李”的成就不如“沈宋”,但由于他们身居高位,当时影响很大。
苏味诗风清正挺秀,美而不艳。多唱物诗。他的名篇《正月十五日夜》(一部作品《上元》),咏神都是洛阳元宵夜的盛况,“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镂金错采,魅力四射,一直被人们背诵。此外,咏虹诗对虹的描写和刻画也值得称赞。
新旧唐书录制了15卷《苏味集》,现在已经消失了。《全唐诗》录制了1卷,只有16首。余均五言律诗除了《嵩山石潺侍宴应制》七律外。
苏轼是后人,没有苏东坡的味道。
作品评论
本传《新唐书》
(味道)九岁可属辞,与李乔、文翰显、时号“苏李”有关。
《三唐诗》
有时候很有名,藻思相称,但速度快,所以入境不宏。旧集是残疾的,没有窥见它的木头,计划连续排比,它的来源是王筠。初唐的古香,实梁陈志的支派也是。“火树银花”,时留俊赏,但丰肌无骨,无陈隋。
《诗学渊源》
集中诗歌应该是什么?隋朝的旧习没有改变。用事优雅,然后就成了馆阁。至于刻意的含情,推事及物,就固定了唐诗的本色,不同于六朝所尚。
为什么苏味能在初唐诗坛上与崔融、李桥杜一起评论?文章四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