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220-280年)是中国历史上汉朝以后晋朝以前的一段历史时期。在此期间,曹魏、蜀汉、东吴三大政权相继出现。那么下面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曹操迎汉献帝,威胁天子命令诸侯,袁绍为什么不迎汉献帝。我们来看看!
东汉末年,群雄混战。汉献帝也失去了权威,成了他的玩物。首先,他被董卓控制,然后搬到了长安。董卓死后,他落入董卓的旧部手中,遭受了屈辱。最后,他和他的大臣们逃离了关中,回到了洛阳。但此时,洛阳已经被摧毁,废墟破碎。汉献帝和他的朝廷没有日夜夜,一些大臣在鲁莽中饿死。
[img]31357[/img]
这时,曹操和袁绍两个离他很近的势力,他们的下属都建议他们的主人欢迎汉献帝。而且提出的理由都差不多,都是为了威胁天子来命令诸侯,或者好听一点就是为了奉天子来讨不臣,其实本质是一样的。然而,实力雄厚的袁绍拒绝了迎接汉献帝的建议,使曹操抢先。曹操将汉献帝迎到徐都,控制了朝廷的权力,并以正义命名。这时袁绍才后悔,已经太晚了。
那么,为什么袁绍拒绝他的建议来迎接汉献帝呢?他心里怎么想?以袁绍的政治头脑,难道没有看到诸侯的政治利益吗?
事实上,当时袁绍的手下已经分成两派,为迎接汉献帝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袁绍的谋主抑授主张迎接汉献帝。他以命令诸侯为由,劝袁绍把汉献帝送到叶城,然后积蓄力量,用天子的正义攻击敌人。当袁绍将按照抑授的建议这样做时,他被另一派反对迎接汉献帝的郭图和淳于琼劝阻。
郭图的原因是汉朝难以复兴。现在世界战争不断,是中原追逐鹿的时候了。如果你欢迎汉献帝,你应该按照汉献帝的意愿做事,这相当于束缚自己。最好不要欢迎汉献帝。袁绍听了郭图的意见。此外,董卓废除了少数皇帝,这与袁绍的意图不符。袁绍最终没有欢迎汉献帝。
[img]31358[/img]
从这段历史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袁绍实际上被沮丧感动了,他确实想欢迎汉献帝。但郭图和其他人阻止了他,但没有实施。由于袁绍听取了沮丧的意见,他一定明白了威胁皇帝命令诸侯的真相。曹操欢迎汉献帝后,他以汉献帝的名义接受了曹操的旨意,也感到非常遗憾。
那么,表面上看,郭图说袁绍拒绝奉迎汉献帝是非常不自由的,还是他对汉献帝不满意?事实并非如此。
袁氏兄弟是东汉末年争雄的军阀中先天条件最好的两个。凭借家族“四世三公”的声势,他们率先建立了强大的势力,在全世界都有门生和官员的条件下。这两兄弟,早就不把汉室放在眼里了,早早就开始了统一世界,取代汉室的梦想。尤其是袁术,自立为帝,成为三国时期第一个自称皇帝的人。袁术也立即遭到了以曹操为首的各种割据势力的讨伐,迅速土崩瓦解,兵败身死。
与袁术相比,袁绍的能力和衡量能力要大得多。当他讨伐董卓联军解散时,他制定了先统一北方四州,然后南下争夺国家的计划。此外,在郁教、田峰等人的帮助下,袁绍的计划也顺利实施,很快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军阀。
[img]31359[/img]
在这种情况下,袁绍的雄心壮志逐渐扩大。当他向袁绍建议欢迎汉献帝时,他一开始就感动了。然而,在郭图、淳于琼等人的劝说下,他认为自己根本不需要汉献帝的正义。他的力量是当时最强大的力量。依靠自己的力量,他可以完全统一世界。如果你欢迎汉献帝,你未来夺取汉朝的计划将会曲折。
在袁绍的手下,还有很多人对汉朝没有放弃。像郭图、淳于琼这样认为汉朝不可复兴的人还是很少的。一大批以抑授为首的人,仍然抱着正统的思想观念。直到官渡之战,袁绍的耿包才给他写了一封密信,要求他自力更生,这也遭到了绝大多数人的反对。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袁绍把汉献帝奉献给自己的领地,在这些有正统思想的下属的支持下,袁绍可能会失去权力。基于这种可能性,袁绍不敢冒险。
因此,袁绍决定不理会汉献帝朝廷的死活,让它自生自灭。如果汉献帝因为没有物资来源而崩溃,那就符合袁绍的心意了。于是袁绍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战争中,以扩大自己的力量。然而,出乎袁绍的意料,他没想到曹操会先把汉献帝奉献给自己的领地。这样,汉献帝的朝廷就成了曹操最大的政治资本,而不是自生自灭。
曹操首先控制了汉献帝朝廷的军政权力,然后以朝廷的名义命令群雄。当袁绍收到汉献帝封他为太尉的旨意时,他感到遗憾和愤怒。为了不激怒袁绍,曹操迅速将将将军的职位交给了袁绍。在平息了袁绍的愤怒后,曹操利用这宝贵的时间平息了周围的分裂势力,为未来官渡之战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说袁绍不奉迎汉献帝的根本原因是他太傲慢了,早就有了不臣之心。他认为自己很强大,不屑像曹操那样利用朝廷大义。而且,袁绍也希望汉朝朝廷早日灭亡,以为自己代汉为帝创造条件。@ 他无视奉献汉献帝的建议。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曹操的政治水平远高于袁绍。后来袁绍在官渡之战中的失败,也是双方各方较量的必然结果。
以袁绍的政治头脑,难道你看不到诸侯的政治利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