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星堆遗址,考古学家不仅发现了大量的黄金产品,还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器,那么三星堆时期的青铜器工艺有多困难呢?下面是一个详细的介绍,让我们来看看!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技术含量很高,曾经在日本展出,受到日本人的高度关注,甚至日本专家对三星堆青铜非常感兴趣,想使用现代技术复制青铜,所以他们选择人鸟青铜作为复制对象。
人首鸟身青铜像
与三星堆其他青铜器相比,人头鸟青铜器制作难度不大,结构相对简单。正是日本专家看中了这一点,才让它作为复制对象。
在展览中心的现场,日本专家试图用古老的技能浇筑第一只鸟的青铜雕像,但几次实验都以失败告终。研究发现,失败的主要原因是高温铜接触低温模具时温度会降低和凝固,凝固后铜的流动速度会减慢,导致一些非常精细的部分难以浇注,鸟爪处于如此精细的位置。
日本专家采取了许多方法,未能清楚地浇筑鸟爪,最终以失败告终。
[img]27838[/img]
古蜀人如何制作青铜器?
中国科学家研究了这些青铜器的成分,发现这些青铜器不仅有铜,还有磷,这并不是最令人惊讶的。令人惊讶的是,古蜀人在制作青铜器时会准确计算铜和磷的比例,其中磷的比例约为8%-10%,其中磷过低会使古蜀人难以浇筑青铜器。
铜熔点高,达到1083℃,磷熔点低,只有590℃。铜中掺入磷会降低金属熔点和燃烧难度。需要知道的是,古蜀人使用的燃烧材料是木柴,燃烧温度只有700-900℃。
磷的比例过高会导致合金不稳定。只有适当添加磷,才能降低合金的熔点,保证合金的稳定性。
添加适当比例的磷后,铜汁的流动速度会大大提高,使其流入小部分。古蜀人用这种方式浇青铜器。
古蜀人使用铜和磷。古蜀人的青铜器被称为“磷铜”。后来,母戊鼎所在的中原青铜器主要使用85%的铜和11.6%的锡,称为“锡铜”。
奇怪的不是古蜀人使用的青铜成分与中原不同,而是16世纪才发现磷,比古蜀人晚了近3000年,这让我们佩服古蜀人的智慧。
当然,除了青铜器的成分外,三星堆遗址还出现了其他高科技技术。例如,在没有液压机的时代,古蜀人已经能够将两根铜管扭曲成对称的麻花样式;在制作高达4米的青铜树时,为了保证青铜树结构的稳定性,他们在原材料中添加了“钙”;目前青铜神树上鸟类采用的焊接工艺和铆接技术仍在使用,由此可见古蜀人的科技有多发达。
5000年前混凝土
除了三星堆,中国还有许多不同的遗址,也告诉我们中国古代的繁荣。河南有一个仰韶村遗址。考古学家在这里挖掘了5000多年前的疑似水泥混凝土,这也是中国最早的类似水泥混凝土住宅建筑材料。
[img]27839[/img]
而这5000年前的“水泥混凝土”是怎么做出来的,考古学家也是一脸茫然。
仰韶村遗址发掘现场负责人李世伟表示,这些疑似水泥混凝土位于仰韶晚期灰坑,颜色和质地与仰韶文化中常见的草混凝土红烧土完全不同。这些疑似水泥混凝土呈灰黑色,质地坚硬。目前,其材料、成分和强度仍在研究中。我们应该知道,水泥混凝土是近几百年人类开始使用的一种建筑材料。
5000年前,古蜀人生产的青铜器和类似的“水泥混凝土”不得不承认,古代文化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发达。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古代人类文明已经达到了现代人无法企及的高度呢?甚至远远超过了现代人的水平?人类文明真的是循环的吗?
三星堆时期的青铜工艺有多难?现代技术很难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