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220-280年)是中国历史上汉朝以后晋朝以前的历史时期。在此期间,曹魏、蜀汉、东吴三大政权相继出现。那么下面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曹操心中谁更重要,夏侯敦和曹仁。让我们看看!
首先,夏侯敦和曹操有血缘关系,曹仁只是没有血缘关系的祖弟。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曹操姓夏侯,只是因为他的父亲曹松被继承给大太监曹腾。因此,曹操和夏侯敦是同一个祖先,都是西汉太仆夏侯英的后代,流动着共同的血液。血浓于水,虽然曹操和夏侯敦的血缘关系很薄,但它也比没有血缘关系的曹仁更接近。
曹仁,虽然是曹操的祖父,也就是说,他们有共同的曾祖父曹萌(曹节)。但曹操的祖父是个大太监。他只是曹腾祖父的养子。本质上,曹操和曹仁没有血缘关系。因此,关注血缘关系的曹操更接近夏侯敦。
[img]27526[/img]
其次,夏侯敦勇敢无敌,曹仁善于守城。
早在曹操攻打董卓时期,夏侯敦、夏侯元、曹仁、曹洪就带着数千人来到曹操,组成了曹操的团队。夏侯敦比曹仁早一点去曹操,也得到了曹操的信任。他被任命为司马。后来,他被提升为折冲船长,领导东县太守。
在《演义》中,夏侯敦勇敢地战斗。作为一名先锋,他多次冲锋陷阵,勇于挑战吕布。为了曹操的霸权,他还戴上了一只眼睛,这是可悲的。在官方历史上,夏侯敦并不逊色。他十四岁时杀了那个羞辱他老师的人。
他跟随曹操开始军队后,在与吕布的一场战斗中,被骗将军劫持为人质,并向他索要珍贵的物资。夏侯敦不屈不挠,没有屈服。他还呼吁士兵们不要担心自己的安全,杀死劫匪。他的副将军韩浩指挥得很好,吓得劫匪放开夏侯敦,举手投降。《三国志》记载如下:
促召兵击持质者。持质者惊慌地磕头,说:“我却想乞求资金去耳朵”!大量的责任,都被斩首了。
[img]27527[/img]
曹仁略晚于夏侯敦跟随曹操。他也属于早期曹操的团队。他被任命为其他司马和行李峰校长。他的才华更注重防御。曹仁是三国时期的防守专家。面对威震中国的关羽军队,曹仁不怕危险,几个月来一直在防御樊城。
即使在关羽淹没七军、弹粮绝、樊城倒灌的极端不利情况下,曹仁也顶住了压力,成功支撑了徐晃第二路援军的到来,并与其围攻打援,成功击败了关羽。他的守城策略已经堪比魏延的“重门之策”。
然而,在开放领土和扩张时期,曹操最需要的是能够冲锋陷阵的将军。幕后英雄曹仁相对不那么显眼。蜀汉也是如此。这就是魏燕没有被列为五虎将军的原因之一。
[img]27528[/img]
第三,夏侯敦“不受汉职”,曹仁品行不端。
夏侯敦很节俭,一辈子都不买工业。当他去世时,他的家人没有多余的钱。他把所有的奖励都寄给了和他一起出生和死去的士兵。他还有一个光明的地方,曹操欣赏的地方是“不受汉职”。跟随曹操打败世界的将军本质上属于曹操魏公国的将军。许多将军被授予魏公国的官方账户。名义上,他们由魏公曹操领导。
曹操认为,夏侯敦和他是同一个宫殿的大臣,不应该屈服于自己,而应该被授予汉朝的官职。但夏侯敦坚持不接受,认为自己属于魏,忠于魏,接受汉朝的官职是不合适的,应该接受魏的官职。曹操发生了争执,但最终只能同意夏侯敦的要求,任命他为魏前将军。
[img]27529[/img]
另一方面,曹仁没有夏侯敦那么优雅。例如,公元218年,当他离开曹操占领的荆州时,他大大增加了当地人民的友谊。今年10月,荆州万城官民爆发。万城守将侯音反叛了他。他与关羽合作,公开反对曹仁的统治。
虽然经过四个月的战斗,曹仁打破了宛城,杀死了侯音,但叛乱的影响非常糟糕。曹仁在樊城失去了人民的心,被关羽抓住了机会,围困在樊城,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逃脱。《曹隐藏传记》记载如下:
是时候南阳之间苦佑役了,于是执太守东里根,与官民共反,与关羽连和。
曹仁是三国时期的防守专家,为什么夏侯敦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