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220-280年)是中国历史上汉朝以后晋朝以前的历史时期。在此期间,曹魏、蜀汉、东吴三大政权相继出现。那么下面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马谡在街亭旁边的山上扎营。我们来看看!
马谡在山上扎营有三个原因。
首先,马苏考虑到敌人我寡。
面对蜀汉的胜利,魏明帝曹睿重新启用司马懿,让他和张合星夜以继日。司马懿和张合一共率领20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奔向街亭要塞,辛毗和孙礼一路率领5万军队,帮助曹真守卫城市。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张合军队约20万人,而马谡、王平只有2.5万精兵,与曹魏军队相差十倍左右。即使加上街亭东北的列柳城高翔1万大军和魏延本部人马(约5000-1万),与司马懿的20万大军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相关描述如下:
此外,司马懿还带领20万军队出关下寨,并要求先锋张合至写道:“诸葛亮生活谨慎,不敢造次行事。如果我用兵,我会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孔明说:“我和你有2500名精锐士兵,然后拨打一名将军来帮助你。”
[img]27171[/img]
因此,敌人我寡。曹魏军队是马苏军队的近十倍。如果魏军在当路五道口被拦截,十个魏军打一个蜀军,即使伤亡比例为五比一,即损失10万魏军,马苏的2.5万军队也可以耗尽。街亭是一个重要的军事场所。司马懿精通兵法,比诸葛亮更了解街亭的重要性。即使他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他也会强行夺取街亭。曹魏的国力和兵力比蜀汉强得多。他不怕与蜀汉和司马懿打消费战。只要战争结果不看过程,他就不在乎士兵伤亡。
[img]27172[/img]
其次,马谡考虑到街亭山易守难攻。
马苏知道敌人我寡,敌人20万军队,司马懿的父子,著名将军张颌。如果他在五道口与魏军作战,他的整个军队都很小,他没有完成诸葛亮老师解释的任务。因此,马谡选择了街亭右侧的山,为山上的凭险据守做准备。兵法云:制高点是兵家必争之地,谁控制了制高点,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半只脚踏进了成功之门。因此,马苏带领军队到达街亭后,仔细观察了街亭的地形。经过深思熟虑,他否认了诸葛亮和副将军王平的五道口安营建议,决定在街亭旁边的山上等待工作。相关描述如下:
苏曰:“当道不就是下寨的地方吗?这边一座山,四面都没有连接,而且树木很广,这是天赐之险。可以在山上屯军。”
[img]27173[/img]
第三,马谡考效仿韩信的“背水一战”,死后生。
马谡从小熟悉兵法,听着“兵仙”韩信的背水一战故事长大。面对必败的局面,他看到街亭旁边的山四处没有连接。他不得不反复思考危险的地形。他决定效仿韩信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并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他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名,并与偶像韩信保持一致。公平地说,马苏和韩信面临着非常相似的情况。他们都是敌人和我的寡妇,他们的力量有很大的差异。只有当他们意外地获胜或决心与敌人作战时,他们才能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然而,韩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击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名,成为教科书式的兵法大师。然而,马苏输了,输了,被他的老师诸葛亮杀死了。从表面上看,韩信和马苏遇到的情况是一样的。他们都面临着敌人的寡妇、敌人的力量和软弱以及绝望,但结果却大不相同。这是因为马苏在纸上谈兵,不知道情况的变化。《演义》中的相关描述如下:
孔明挥泪说:“我和汝义同兄弟,汝之子就是我的儿子,不用多说。”左右推出马苏于辕门外,将斩。
马苏在山上扎营扎寨的主要原因有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