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孟获是如何记录在史书中的?他是汉人还是南蛮?

三国(220-280年)是中国历史上汉朝以后晋朝以前的历史时期。在此期间,曹魏、蜀汉、东吴三大政权相继出现。那么下面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孟获是夷人还是汉人,七擒孟获史书里有没有记载。我们来看看!

亮到南中,所在战捷。闻孟获者,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既得,让观在营陈之间,问:此军何如?获对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陈,如果只是这样的话,就会很容易胜耳。笑,即使更战,七纵七禽,亮犹遣获。无法停止,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汉晋春秋》

[img]26914[/img]

《汉晋春秋》中的记载是《三国演义》中七擒七纵桥段的直接来源。罗贯中先生在这里演绎的后一段非常精彩,令人惊叹,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信息是“孟获者为夷汉服务”,这表明孟获在南中地区的夷人和汉人非常有威望,诸葛亮会尽最大努力安抚他。

益州夷复不从凯,凯使建宁孟获说夷老说:‘官欲得乌狗300头,赢前尽黑,螨脑三斗,木构三丈3000人,你能得不到吗?’夷为然

公元223年,刘备死于白帝城,雍凯变得越来越肆无忌惮。越xī郡帅高定,益州郡豪强雍凯,柯zāng kē
太守朱褒都发动了叛乱。益州郡夷人不打算和雍凯一起工作,但雍凯派出了在夷人中有影响力的孟获。他愚弄了夷人朝廷,准备收集他们根本负担不起的资源,这感动了夷人。

定元部曲杀雍凯和士妃,孟获代凯为主-华阳国志

公元225年,诸葛亮南征时,夷王高定的部曲杀死了雍凯,孟获取代雍凯成为他建宁县叛军的首领。之后,诸葛亮“七抓孟获”的故事发生了。我们需要首先抚摸南方叛乱的背景!

[img]26915[/img]

《三国志·李恢传》详细记载了各地的叛乱,并不像《三国演义》中描述的蛮族孟获那么简单。当时,南中叛乱的主力军也是当地汉族的强大力量,然后鼓励野蛮人一起制造混乱,背后是苏州。

刘备于223年4月去世。6月左右,益州县汉族豪强雍凯与福克郡太守朱褒、岳军老王高定、益州县少数民族领袖孟获一起叛乱。他们杀死了益州县太守正昂,逮捕了接任的太守张裔,并将其送往东吴。越南县杀死了县将焦黄,而福克县杀死了常高,一起反对蜀汉政权。

当时蜀汉内外交困难时,诸葛亮采取了先稳定外部,然后稳定内乱的战略。诸葛亮首先修复了与苏州的关系,然后带领一支军队从左路进入成都,从水路进入岳县;不要派李康中路进军,从平夷开始进攻益州县;门下的马忠从右路进攻了柯县。

在诸葛亮进军的路上,叛军之间发生了内讧。越南县叛军首领高定的部曲杀死了雍凯及其下属,孟获取而代之。然后,三路军队的好消息频频传开。诸葛亮按照“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战略,杀死了高定和朱褒,收复了孟获。从那时起,南中已经进入了一个稳定的时期。

[img]26916[/img]

大姓焦、雍、娄、川、孟、量、毛、李为部曲

《华阳国志》记载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焦、雍、娄、川、孟、量、毛、李八姓是南中地区的汉族豪族。比如高定杀了焦黄,蜀汉重要将领李康,李康叔叔,叛军首领永凯都是八姓的代表人物。南中地区的叛乱不是我们印象中的少数民族叛乱,恐怕是当地汉族豪强造成的。

所以我更倾向于认为孟获其实是南中八大姓之一,还有一个证据表明孟获后来跟随诸葛亮回到成都担任御史中城。当然,孟获也可能是汉族的夷人。从这个角度来看,孟获的形象绝对不是一个身高强壮、衣冠楚楚的蛮王形象,而是一个和我们一样强大的汉族。


孟获是如何记录在史书中的?他是汉人还是南蛮?孟获是如何记录在史书中的?他是汉人还是南蛮?

,,

  • 为什么历史书中没有记载兵马俑?为什么没有文字资料?
  • 兵马俑一直是一个奇迹般的存在。它是秦始皇的陪葬俑,规模宏大,令许多人惊叹不已。然而,这样一个震惊世界的发现,在史书中...

  • 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刘裕时期的南朝宋史学家
  • 范晔(公元398年—公元445年),南朝宋史学家,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

  • 汉书的历史影响:创造了断代体史书的先例
  • 《汉书》历史学巨大,分为12篇,主要记录西汉皇帝的事迹;表8篇,主要记录汉代人物的事迹;10篇文章,描述了规章制度、天文学...

  • 朱荣夫人:三国第一女将,揭秘实力有多强?
  • 三国女性不是普通女性。他们可以进行“间谍战争”并进入战场。像貂蝉、孙尚香和其他人一样,他们完全像三国女性的活生生的标志...

  • 中国最早的国家体史书是什么?别国体是什么?
  •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国家史作品。全书共21卷,历时500多年,从周穆王十二年(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到智伯被摧毁(前453)。分...

  • 旧五代史的历史影响:如何评价旧五代史?
  • “旧五代史”,原名“五代史”,又称“梁唐晋汉周书”,后人为区别于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便习称“旧五代史”。后欧阳修五代史记,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