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历代都非常重视河西走廊?这是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南至祁连山,北至合黎山。它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和军事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俯瞰河西走廊,北面是阿拉善高原,戈壁遍布,人迹罕至,南面是青藏高原,环境恶劣,交通不便,河西走廊在两者之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祁连山冰雪融水的滋润下,河西走廊水生植物丰富,环境适宜。夏商时期,游牧民族定居在这里,诞生了著名的马家窑文化。西周,西荣、犬荣、北羌、马羌等游牧民族出现在河西走廊,形成了独特的游牧文明。
河西走廊独特的地理位置,沟通了中原和亚洲腹地,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相交。在中原统治者眼中,位于河西走廊的游牧民族与中原民族格格不入。游牧民族觊觎中原的繁荣。两种文明的差异很快成为冲突的导火索。双方不断发生冲突,相爱相杀。公元前771年,西戎大举进攻西周,抢劫财物,并在历山杀死周幽王,因此西周灭亡。
[img]23384[/img]
周王室东迁洛阳,周王意识到河西走廊的重要性,在这里建立了雍州,并被纳入中原王朝的管辖范围。在这里定居的西荣遇到了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秦非子擅长养马。他因护送周王东迁而被封为秦朝。秦国的出现阻碍了游牧民族向东发展的步伐。
秦统一六国后,实力大大提高。此时,河西走廊由月氏人控制,面临匈奴威胁。强大的匈奴人不断侵蚀月氏的领土,月氏被迫向西迁移。匈奴人控制了河西走廊,成为东出中原的重要通道。秦始皇建造了著名的古今长城,以防止匈奴入侵。
经过“文景之治”,西汉有能力与匈奴搏斗。建元第一年(公元前140年),张骞被命令在西域出使,与大月氏共同打击匈奴。张骞带着节日出使,第一次领略了河西走廊的全貌。随着张骞的尝试,西域各民族与中原有着密切的交流和交流,即“丝绸之路”。
元狩两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命令将军霍去病带领军队进攻。霍去病分别在春夏两季击败了占领河西走廊的匈奴浑邪王和休屠王,歼灭了4万敌人。在迎头痛击下,浑邪王被迫降汉。汉武帝增加了河西四县,西汉完全控制了河西走廊,扫清了“丝绸之路”畅通的障碍,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河西走廊是文化交流的平台。随着河西走廊的交流,西部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交流得到了加快,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其融入中原,成为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适当的“土壤”,农业文明和封建制度逐渐在西部地区扎根。
从经济角度来看,河西走廊是中国连接世界的血管。借助“丝绸之路”的繁荣,外通地中海、中东、内至苏州、杭州,商家云集,盛极一时。西域商人为中原带来汗宝马、葡萄、核桃、石榴、无花果、大蒜、洋葱、黄瓜、香料、药材、乐器、金银器等商品。中国输出了丝绸、茶、瓷器和四项发明。在古罗马市场上,每磅丝绸的价格高达12两黄金。著名的埃及艳后也是丝绸的忠实粉丝,经常穿丝绸衣服,接见外交使节。
从宗教角度来看,河西走廊是佛教传入中原的第一站。大小乘佛教经此进入中原,历史上四位经译家中,有三位在河西走廊传经布道,可见其在佛教传播中的重要地位。敦煌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现存最大的莫高窟,绵延1600多米,分为上下5层,石窑492个,彩塑2499个,壁画4.5万平方米。后来发现的经卷、画稿、文件具有很高的文献研究价值,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img]23385[/img]
到了唐代中期,中原统治者一直牢牢掌握着河西走廊。14年11月9日(公元755年12月16日),安史之乱爆发。在叛军的猛烈攻势下,唐朝不得不派出河西、陇右等地的兵力,派往前线平叛,造成西北兵力空虚。
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吐蕃席卷祁连,陇右、河西相继坠落,安西、北庭与唐朝断绝联系。据《旧五代史》记载:“安禄山之乱,肃宗在灵武,悉召河西守卒收复两京,吐蕃乘虚取河西,陇右,中国百万人陷入吐蕃。也就是说,唐朝从繁荣到衰落的根源不仅动摇了中原安史之乱的执政基础,而且与吐蕃切断河西走廊和西部地区的外部缓慢密切相关。
吐蕃灭亡后,他回到维吾尔西迁,在河西走廊站稳了脚跟。北宋成立后,河西走廊没有得到有效控制。11世纪,党和项族的力量越来越强大,力量不断扩大。李元昊在西夏建成后,河西走廊也在其力量范围内。北宋不得不住在中原,切断了与西域的联系。
从汉朝、晚唐、北宋的经验教训可以看出,河西走廊不仅是经贸要道,也是战略要地。汉朝的聪明之处在于,汉朝占据了河西走廊,可以将北方的少数民族一分为二,使西羌生活在寒冷的地方,孤立无助。河西走廊就像一个楔子,牢牢地钉在西部腹地,直接到达吐鲁番和哈密。通过运营,与西域地方政权合作,加上汉朝在河套地区的筹备工作,从东西两个方面打击匈奴,迫使匈奴要么逃离漠北,要么回到汉朝。
为了减轻中央政权的安全压力,河西走廊是中原王朝向西域伸出的手臂。
晚唐和北宋的教训也同样深刻。河西走廊的衰落意味着外国势力可以自由进出中原,并在几分钟内“顺丰快递”。因此,成吉思汗不惜一切代价摧毁了西夏,开辟了河西走廊,将中国北部和西部地区融为一体,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能否控制河西走廊是政权强大的重要标志之一,明朝也不遗余力。自朱元璋以来,明长城不断建设,全长6200公里,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嘉峪关地势危险,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关口。由此可见,明朝非常重视对河西走廊的控制和防御。
随着时间的推移,河西走廊的重要性并没有减弱。康熙35年(公元1696年),清军与西北地区的准尔丹发生了激烈的战斗。为了确保物流运输和情报传输,清朝以嘉峪关为基地,在河西走廊修建了大量的军事平台、驿站和道路,建设了大型水利灌溉设施,发展了农业生产,不仅节省了运输成本,而且确保了军事粮食的供应。
为什么历代都非常重视河西走廊?介绍河西走廊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