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220-280年)是中国历史上汉朝以后晋朝以前的历史时期。在此期间,曹魏、蜀汉、东吴三大政权相继出现。那么下面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诸葛亮北伐的辉煌成就。我们来看看!
第一,公元228年,曹魏失去了陇右三郡。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以闪电战的形式,一举将陇右三县(天水、南安、安定)收入囊中,这让曹魏“震惊”答案是“非常重要”。就人口而言,陇右地区人口充足而凶猛,这是三国时期各方拼命争夺的关键资源。从马匹的角度来看,陇右地区是最好的战马产区,为什么西凉军天下无敌,靠骑兵的冲击力。在粮食方面,陇右地区小麦高产稳定,能为军队提供源源不断的粮草供应。在交通方面,陇右地区有大型河流,可提供水运,虽然不如荆州四通八达,但总比崎岖不平的山路强百倍。在失去了如此重要的陇右三郡之后,两国的实力此消彼长,难怪曹睿要御驾亲征。
[img]22635[/img]
第二,公元231年,卤城之战“甲首三千”。卤城之战发生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期间。《汉晋春秋》、《资治通鉴》等史书记载,蜀军取得了巨大胜利。其中一个成就是“甲首三千”。那么,“甲首”的概念是什么呢?有人说是“军官头目”、有人说他们是“穿盔甲的士兵”。无论如何,“盔甲首领”都意味着军队的精英。如果他们是第一个说“3000名军官领袖”,魏军就不太可能全军覆没。因此,他们只能是第二种可能性,即“3000名穿盔甲的士兵”。在三国生产力严重下降的时代,并不是每个士兵都能成为“有盔甲的士兵”。在官渡之战中,袁绍拥有10万兵役,但只有1万盔甲,只有10%的披甲率。诸葛亮北伐时魏军的披甲率没有考验,但总的来说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按照同样的比例,“3000”对曹魏来说确实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这样,司马懿后来坚持“龟缩战术”。害怕再次遭受类似的惨败。
[img]22636[/img]
@ 公元231年,硕果唯存的“五子良将”战死。蜀汉有“五虎将军”,相应地,曹魏有“五子将军”:张辽、徐晃、于禁、乐进、张合。乐进218年乐进去世,公元221年于禁去世,公元22年张辽去世,公元227年徐晃去世。也就是说,当时间来到公元231时,曹魏的“五子将军”只有张和尚在世界上。然而,这样一个被称为曹魏“军事图腾”的张和在抵抗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过程中死亡,这无疑是曹魏的重大损失。更让曹魏无法接受的是,张辽、徐晃、于禁、乐进只是自然死亡,并没有死在战场上。只有张和在战场上英勇牺牲。这种打击和恐慌对曹魏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精神打击。
[img]22637[/img]
公元234年,司马懿“龟缩”失去了大国的尊严。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司马懿和诸葛亮并不陌生。司马懿“一次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在吸取以往痛苦教训的基础上,他采取了“龟缩不出来”的战术,甚至宁愿接受“穿女装”的耻辱,也不愿出城与诸葛亮野战。至于后人称赞的“千里请战”,似乎体现了司马懿的智慧。事实上,曹睿和司马懿的“怕蜀如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这样一对君臣,让坐拥九州之地的魏国“大国尊严”一无所有。很多人可能会说,在战争中采取“不能坚持”的策略并不常见吗?很多人可能会说,在战争中采取“不能坚持”的策略不是很常见吗?这是真的,但问题是,这通常是弱势一方采取的战术,而司马懿的10万部队对诸葛亮的5万部队采取了“龟缩战术”,这是军事史上一道奇妙的风景线。
结论:从这个角度来看,诸葛亮在北伐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曹魏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并不是很多哗众取宠的人说“诸葛亮收获很少”、“曹魏不痛不痒”,这种观点的本质是“成王败寇”的思想。逻辑是诸葛亮没能“克复中原”,肯定水平不是很好。事实上,这种逻辑是错误的。要评价历史人物,我们应该全面、客观、公正地进行分析。我们不能简单地“以成败论英雄”。
虽然诸葛亮没能[克复中原],但他北伐的成就有多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