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618-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统一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唐玄宗即位后,创造了一个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到8000万左右。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相继出现,国力逐渐衰落。下面给大家带来很多关于唐朝以后的言官都不怕死,为什么评价不如魏征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多亏了魏征的劝诫,唐太宗才能创造出名垂千古的“贞观之治”,所以魏征也被称为“千古第一臣”。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魏征成为“千古第一臣”是因为他不怕死,也不在乎在媳妇面前骂“乡巴佬”。
据史书记载,唐朝以后的许多言官都不怕死,明朝的许多大臣敢于公开与皇帝竞争。他们的勇气和正直似乎比魏正强。但奇怪的是,后来的言官没有魏正那么好。这是怎么回事?
事实上,许多人仍然误解了“大臣”的评价标准,认为不怕死地批评皇帝或权贵是“大臣”的唯一评价标准。然而,在现实中,有很多人不怕死地批评皇帝或权贵,包括骗子、精神疾病或先天性痴呆症。
因此,“大臣”的真正评价标准是“把君主送给尧舜”,也就是说,他的建议是否能使君主成为一个好君主,使国家稳定繁荣,让世界人民享受和平。至于演讲者的个人正直和脸是次要的,更不用说为自己谋取个人利益了。
[img]22308[/img]
魏征是真正的大臣,他把“致君为尧舜”做到了极致。只要唐太宗能改正错误,让唐朝繁荣安宁,个人的正直和面子就不重要了。因此,魏征会以“奉承”的方式劝诫唐太宗,更不用说为了个人的面子和私利而胡闹了。
与魏征相比,许多言官过于重视个人的正直和面孔,忽视了建议的真正目的应该是让君主纠正错误,造福人民。许多言官经常与皇帝争论细节,这些建议对江山人民没有帮助。
[img]22309[/img]
一些演讲者为了自己的利益与皇帝或当权者竞争,如反对张居正“丁忧”的明朝演讲者和反对雍正“一差一粮”的清朝演讲者。这种演讲者似乎无所畏惧,无所畏惧,但内心却充满了个人欲望。
总的来说,“敢骂人”和“骂得对”是不同的问题。魏正能“敢骂人”,“骂得对”。后世很多言官最多只是“敢骂人”,大部分都是骂错了,自然评价不会高。毕竟正常人尊重伟人而不是喷雾器。
为什么后代言官的评价不如魏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