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618-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统一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唐玄宗即位后,创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约8000万。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相继出现,国力逐渐衰落。以下是关于为什么长孙无忌反对魏王李泰当王子的详细介绍。让我们看看!
贞观后期,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三个儿子(王子李承乾、魏王李泰、晋王李治)发生了王子之争。贞观十七年(643年),王子李承乾因谋反事泄而被废除,李泰、李治对王子的位置展开了最后的斗争。
[img]22191[/img]
李志的礼仪、法律地位和政治实力都不如他的兄弟李泰,但贞观王子之争的最终赢家是李志(唐高宗)。李志获胜的主要原因是他的叔叔、凌烟阁第一英雄孙无极对李志的大力支持。
奇怪的是,李泰和李志都是长孙皇后的亲生儿子和长孙无极的侄子。没有人会影响长孙无极叔叔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长孙无极坚决反对魏王李泰当王子?
@ 在贞观王子之争中,李泰的夺权政策过于讨好唐太宗,与大臣的关系也不是很亲密。长孙无忌以前被长孙皇后压制过很长时间。李泰和长孙无忌的关系不如李志亲近。
[img]22192[/img]
@ 由于种种原因,李泰魏王阵营的主要成员大多由文臣和学者组成,其中许多是李建成的老部门,如王贵和魏婷。长孙无极与这些大臣关系不好,相互竞争。
@ 长孙无极支持李志当王子不是出于亲情,而是为了在唐太宗去世后获得首席托孤大臣的权力。对于长孙无极来说,支持哪个王子当王子的关键是看哪个王子更容易被自己控制。
就当时的情况来看,在朝廷中势力小、性格“软弱仁孝”的李治,一定比在朝廷中势力大、性格“危险”的李泰更容易控制。只是长孙无极没想到李治的真面目比李泰可怕多了。
为什么长孙无忌坚决反对魏王李泰当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