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野之战-相关人物
周武王
中国周代第一代王。姬姓,名发,周文王子。文王长子伯邑考为商王纣杀,立发为王子。文王去世,王子继位,将周都从丰迁至镐,即宗周(今陕西长安西北)。武王继承文王事业,即位第二年,观兵于盟津(今河南孟县西南孟津)。据说800诸侯不期而会,要求伐纣,但武王认为时机还不成熟,还师归周。随后,纣继续淫乱,商业统治阶层分崩离析。
因此,武王起兵,与西南部落合作,渡过盟津,与诸侯相会,并作《太誓》谴责周的罪恶。甲子日凌晨,周师与诸侯兵陈师在商郊牧野(今河南祁县南),又作了《牧誓》,号召决战。这时,纣也发兵抵抗,进行战斗。武王命太公率先犯敌,大军立即冲击,周军纷纷叛乱。周见大势已去,逃登鹿台(南单之台)自焚而死。武王进入商都,商灭亡。武王灭商后,将王畿分为北、卫、三监(纣子禄父、管叔、蔡叔、管叔、蔡叔)进行治理。然后派兵探讨商朝各地的残余力量。据记载,当时共有99个国家,652个国家向武王屈服。武王封了一批宗臣,如太公封于齐,周公封于鲁,召公封于燕等;还封了一些前王后,如焦、祝、蓟、陈、杞等。为了巩固周朝的统治,武王选择了伊水和洛水的铭文拓片,描述了武王灭商、祭文王的故事带,并准备建立一座新的城市,但很快就死了。其子成王继位,周公协助,终于与召公一起建成了东都成周(今河南洛阳)。
商纣
商朝最后一位君王。名辛是帝乙的儿子,历史上被称为纣王。筷子的发明者平定了东夷,逐渐将中原文化传播到长江和淮河流域,为中国奠定了统一的规模。虽然材力过人,但拒绝饰非,耽误酒色,暴敛重刑,导致民怨四起。周武王东伐至盟津,诸侯叛商800人。他放荡不安,把殷都向南扩大到朝歌(今河南祁县),向北扩大到邯郸、沙丘(今河北平乡东北),在这个广大地区修建离宫殿、花园和台榭;宠爱美女妲己,整天唱歌跳舞,让音乐家做出新的“淫秽声音”,有所谓的“北里之舞”、“失败之乐”;他还造酒池肉林;酗酒无度。他大肆搜寻,粮食装满了巨桥的仓库,鹿台上堆满了无数珍宝。
他任命坏人,迫害正直的大臣。如重用贪财好利和善于逢迎拍马的费仲,提拔善于挑拨离间的恶来。他废除了贬斥受人支持的贤人的商容。他用“炮烙之刑”残害人民,用其他残酷的残害向他提出建议。用挖心酷刑处死给他建议的叔叔比干,逼着给他建议的哥哥微子逃跑,另一个哥哥簸箕假装疯了,也没能被囚禁。商纣拒绝劝诫饰非,残害忠良,使朝中大臣、贵族、诸侯和周边方国也离心离德。西伯姬昌(也就是周文王)因为看到纣王的残忍,偷偷叹了几口气,就被纣王囚禁了。(yǒu)(今河南汤阴县有里遗址)。为了转移人民的视线,纣王对周边方国发动了多年的战争,然后将所有部队用于东夷战争。战争增加了人民的负担,加剧了尖锐的阶级矛盾。商朝已经危在旦夕,失控。武王伐纣时,商王朝众叛亲离,军队倒戈,商纣逃回商都,于鹿台自焚而死。
牧野战相关人物介绍 谁是牧野之战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