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清末国力弱,西方列强兵炮利差,主要是因为火器差。然而,我们的火器发展早在明末就装备了大量军队。如果不是兵变,历史进程可能需要重写。这次兵变是孔有德的吴桥兵变。
明朝首相徐光启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对西方科学有着深入的研究。在军事方面,他主张学习西方技术,在登州(蓬莱)建立军事基地,从葡萄牙进口红色大炮(农炮),邀请100多名葡萄牙军事人才指导明军学习大炮的使用和建设技术。登州巡抚孙元化是徐光启的大弟子。
在登州训练的军队中,有两个后来出名的人,一个是孔有德,一个是耿仲明。这两个人都是辽东人(现在的辽宁)。原来毛文龙是明朝皮岛总兵毛文龙的下属(在鸭绿江口附近)。然而,他以自己的军队为荣,拒绝接受明朝名将袁崇焕的控制,纵容士兵,被袁崇焕杀死。后来,孔有德和耿仲明投靠登州巡抚孙元化账户,守住了自己的关键点。
孔友德的下属大多来自辽东,与山东不对。但这支军队拥有当时最先进的火器,是一支王牌部队,但从未被派往战场。当皇太极率领满族军队攻打大凌河(现在的凌海)时,明朝军队的祖先和其他部门都被包围了。孙元化派孔得到了德率部门的帮助,从海上开始。不久,他以强大的北风回到了登州。孙元化命令从陆地上帮助他。
军队行动缓慢,行军多日,抵达河北吴桥。由于辽东军和山东军政一直不和谐,一路供应无法保证,军粮基本上是自己筹集的。到达吴桥时,当地政府没有安排军粮。孔有德的下一个士兵冲进当地人家,试图索要一只鸡。这个家庭坚决不给,导致了激烈的冲突。
孔有德等人就此举兵叛乱,攻打县城,一路南下,一直攻打登州城。登州巡抚孙元化主张安抚叛徒,失去多次消灭机会,但叛军成功进攻登州城。在辽东另一位将军耿仲明的帮助下,孙元化仍然有安抚叛军的幻想,叛军攻打了登州。
在叛军一路胜利和朝廷安慰无效的情况下,朝廷一路派出军队进攻。孔有德等带领1万多人投降了满族领袖皇太极。同时,他们带走了大量的红色大炮等火器和相关技术人员。皇太极的军事攻击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使得满足军队的需求更加不可战胜。
叛乱的导火线是一只鸡,但背后有着深刻的背景和原因:
一、明军的弊端
明朝军队扣除粮食和工资是很常见的,士兵们经常被掠夺,尤其是在辽东。袁崇焕先斩杀毛文龙后,他的下属更难以控制。此外,山东各地对辽东士兵的不同看法和援助也是原因之一。
二、控制不力,犹豫不决
虽然孙元化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他过于相信孔有德和其他人把最先进的武器和设备交给了他们,没有有效地控制这些军队,导致一旦叛乱,他们就遭受了自己的制度。在消灭叛军的过程中,孙元化的犹豫是致命的,无论是从自己的责任还是从国家利益。
不幸的是,清军占领全国后,清朝皇帝再也不重视火器更新,武器建设停滞不前,徐光启也没有这样的例子。到了八国联军攻打大沽炮台的时候,我们的大炮还停留在200年前的水平,让僧格林沁的军队凶猛而强大,但武器却落后了,只能看到北京落下了。可以说,叛变的历史后果之一是我们已经暂停了火器的发展,这可能是对后代影响最大的后果。
吴桥兵变也告诉我们,用人之道至关重要。有德有才的人是用人之上的选择,历史上有无数这样的人;有德无才的人,道德榜样的作用还是可以影响后人的,作用还是积极的;没有德无才的人,没什么,基本没什么可怕的;没有德才的人,如果控制不好,会比没有才的人造成深远的伤害和深远的影响。
令人窒息的吴桥兵变:明清火器对比从此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