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大战是朱元璋和陈友谅争夺鄱阳湖的战斗。这场战斗也被称为中世纪世界上最大的水战。最后,朱元璋以少胜多击败陈友谅,明军顺势夺得湖南、湖北,此前势均力敌的局面也被打破,朱元璋占据绝对上风。但当时朱元璋只有20万兵力,他是如何打败陈友谅65万军队的?只要历史上有少胜多的战斗,背后一定有一场精彩的游戏。这一次,让我们简单谈谈鄱阳湖大战,看看朱元璋靠什么取胜。
朱元璋和陈友谅的鄱阳湖之战终于赢了,但这是一场让朱元璋感到害怕的战争。后来,他曾对刘伯温叹气:“我不听我丈夫的话,但我有一次安丰之行。如果友谅利用我的军队,它应该是空的,顺流而下。我什么也没做,什么也没回来。总体趋势已经消失了。”
朱元璋所说的安丰之行,是当时张士诚围攻小明王韩林儿(韩山童的儿子)的最后一座城市。韩林儿抵挡不住,向朱元璋告急。于是朱元璋率军渡江救安丰。借此机会,陈友谅率领60万大军围攻洪都。守洪都的朱元璋义子朱文正死守三个月,差点被陈友谅打倒。与此同时,陈友谅占领了吉安、临江、无为州等广大地区。洪都是军事重镇,一旦被城市破坏,朱元璋将进退失据。朱元璋迅速从安丰撤围,回到应天,但主力却无法及时回来。朱元璋别无选择,只能“围魏救赵”,进入鄱阳湖,从而拉开了鄱阳湖决战的序幕。
当然,朱元璋感到害怕的不仅仅是这一点。可以说,朱元璋一直处于不安状态,直到整个鄱阳湖战役消灭陈友谅的最后一刻。你为什么这么说?
一、陈友谅实在太强了。
一是陈友谅的水军力量是朱元璋水军力量的十倍以上。这个数据太可怕了,基本上是杀死朱元璋的力量。
第二,陈友谅的战舰都是建筑船。建筑船是水战中巨无霸的武器。如果士兵们站在建筑船上,向敌人的船射箭,敌人的船基本上无法反击。
第三,陈友谅站在上游,朱元璋站在下游。陈友谅只需要开着楼船向下冲锋,朱元璋的弱船根本抵挡不住。
第四,陈友谅用自己的长处攻击敌人的短处。陈友谅最厉害的是水军,最适合的战争是水战。陈友谅用自己的力量打朱元璋,这不是一场公平的决斗。
二、朱元璋被两面夹攻。
朱元璋的位置,上游是陈友谅,下游是张世诚和方国珍。朱元璋只联系了方国珍。方国珍没有野心。然而,他是一个摇摆不定的人。一旦朱元璋被打败,他就很有可能叛变过去对付朱元璋。
张士诚不被朱元璋拉拢,他想和陈友谅一起攻击朱元璋。朱元璋前后攻击。这种情况真的让朱元璋害怕。
前面提到的朱元璋率军解安丰之围,救韩林儿,导致陈友谅大军围攻洪都,是两人夹攻造成的。后来,朱元璋告诉刘伯温,他不应该去救韩林儿。然而,如果朱元璋不救韩林儿,他就不能在道德上采取主动。很可能每个人都不属于他,更不用说赢了。
[img]11558[/img]
三、陈友谅对朱元璋“斩首”。
在鄱阳湖大战中,由于陈友谅是一艘建筑船,站得很高,看得很远,很容易发现朱元璋乘坐的战舰发射攻击。有一次,朱元璋的战舰搁浅了,被围困了。如果朱元璋的船没有用自己的船拼命撞击朱元璋的船,把朱元璋的船撞进水里,朱元璋就完了。
还有一次,陈友谅又发现了朱元璋的旗舰,又是一次猛攻。朱元璋一转到另一艘船上,旗舰就被陈友谅的炮石粉碎了。
可以说朱元璋多次逃离死亡线。他怎么会不害怕呢?
当然,朱元璋最终以弱胜强,以少胜多,打败了陈友谅。让鄱阳湖大战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以少胜多的大战之一。
总而言之,朱元璋能打败陈友谅有以下原因。
首先,陈友谅骄傲地轻视敌人,轻率地冒进去。由于兵强马壮,陈友谅在战斗中不太注重策略,盲目地以强凌弱,最终吃了苦头。
第二,朱元璋讲究战略战术。在这场战争中,朱元璋采取了许多策略,如诱敌深入计、诈降计、围魏救赵计、各破计等。正是在这些意想不到的攻击中,陈友谅一步步被侵蚀。
第三,朱元璋充分利用气候打仗。朱元璋充分利用风向,实施火灾攻击策略。同时,充分利用长江水位的涨跌,使陈友谅的建筑船无法发挥作用。熟悉水战的陈友谅用铁链将建筑船连接起来,将建筑船变成陆地,水战变成陆战。这样愚蠢的做法怎么能打败朱元璋?
鄱阳湖大战朱元璋是怎么以少胜多的?事后想起来很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