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成、康王时期,东都洛邑建成,东西连成一片,长达千里以上,初步巩固了“东土”的统治。周共王时,楚国一方面卑事周王室,另一方面“艰苦奋斗”,努力发展,国家蓬勃发展。到周昭王时期(约公元前1000)77年),周、楚关系开始紧张,周昭王集中精力打击楚国。据陕西扶凤出土的《墙盘》铭文记载:“弘鲁召(昭)王,广鞭荆楚,只打南行。"可见周昭王亲领军队南征,声势浩大。据《竹书纪年》记载,周昭王攻楚主要有三次:
[img]10104[/img]
第一次,周昭王16年(约公元前985年),周昭王“伐楚,涉汉,遇大”。这一次,人们普遍认为当时和上面的“墙”记载是一样的。周昭王带领他渡过汉水,深入荆楚。渡汉水的时候也遇到了“大男人”(古犀牛之类的动物。《左传宣公二年》:"犀尚多."
[img]10105[/img]
第二次,周昭王19年(约公元前982年),周昭王派祭公辛伯攻楚,“天大日[一],野兔全震,六师于汉”。这次渡汉水时,阴风骤起,气候恶劣,士兵惊恐,大部分军队丧失。这次失败归咎于时间不利。事实上,周朝军队应该受到楚军的强烈伏击。
第三次,“昭王末年,夜清,五色光贯紫微,其王南巡不返”。根据鲁纪年的计算,这一年被视为周昭王二十四年(约公元前977年)。这次攻楚,周昭王全军复没,周人忌言此事,模糊地说“南巡不返”。《史记正义》引用《帝王世纪》说:“昭王德衰,南征济于汉,船人恶之,以胶舟进入。王御船到中流,胶水船解,王及祭公俱不在水中崩塌。“这里说的“船人”,就是楚人起起来抗周,设计献胶粘接的船只,船驶到中流,胶水融化,船解体,周昭王及其部众溺水而死。屈原在《天问》中写道:“昭后成游,南土爱底。厥利惟何?逢彼白雉?周昭王累累南征,当然不是为了贪婪,而是因为楚国的繁荣,引起了周天子的恐慌,不得不带领军队亲征,试图遏制楚国的发展。
周昭王攻楚败亡,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此后,周朝由盛衰,而楚国则日益发展壮大,逐渐走上了与周王室分庭抗礼的道路。
为什么周昭王要攻打楚国?他的结局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