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野之战是武王伐周的决战,是周武王联军和商朝军队在牧野(今淇县南、卫河以北、新乡附近)进行的决战。因为帝辛(商纣王)先征西北黎,后平东南夷,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军国主义加剧了社会和阶级之间的矛盾,最终战败自焚,商朝灭亡。所以《左传》说:“纣克东夷伤了他的身体”。
《诗经·大雅·大明》记载:“牧野洋洋洋,车黄,檀香彭。维师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朝清明。”《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武王牧野,抚天下。”
[img]10001[/img]
牧野之战简介,牧野之战的故事
公元前1050年,周文王姬昌病逝,世子姬继位,即周武王。武王继位后,他继续利用商朝暂时无暇西顾的机会向东扩张,表明他仍然坚持文王的命运。公元前1048年,牧野战前两年,周武王曾在孟津(今孟津县)观兵。在《史记》中,据说“800个附庸不期而遇”,其实并不是“不期而遇”。甲骨文显示,这次出兵已经有了联系,关中和江汉之间的很多国家都参与了,但恐怕没有800多个附庸。从牧野之战的情况来看,基本上都是西南的羌族和军国。
此时,商朝发生了激烈的内乱。帝辛杀死了他的叔叔,囚禁了另一个叔叔,其他参与的贵族,如微子,审时度势,投奔周国。武王无疑从来没有跑过的殷商贵族那里得到了很多关于朝歌的秘密信息。时机成熟了,武王决定出兵伐商,并通知在盟津与盟诸侯一起出兵。
[img]10002[/img]
伐商的战略计划是:在商朝主力军留在东南的同时,精锐部队以闪电般的势头深入首都,击败朝歌守军,一举攻占商都,占领商朝的政治中心,瓦解商政权,让残余商人及其附属方国的势力群龙无首,然后各自被打破。《诗经·大明》描述了这一事件,称为“谢伐(偷袭进攻)大商”或“肆伐(快速进攻)大商”,类似于二战德国的“闪电战”。
公元前1046年1月26日(本条采用“夏商周断代工程”的观点),周武王亲自率领300辆战车,虎贲(精锐武士)3000人,步兵数万人出兵东征。2月21日,周军抵达孟津,与庸卢、彭、濮、蜀、羌、微亲、日等部族会合,联合人数达4.5万人,许多方国国君自来。2月26日,联军布阵未完就下雨了,史称联军共有“六师”。军事史家推测,大概是300辆战车,3000名虎贲是“装甲师”,是第一梯队。其余4万多人分为五个“师”,后面形成方阵,是第二梯队。后来联军冒雨继续从四地(今荥阳市四水镇)渡河(黄河,说孟津渡河),然后北上到百泉(今辉县西北)。27日上午,周武王庄严誓言:“俗话说,母鸡司晨,是家里的不幸。现在纣王只听妇人的话,连祖先的祭祀都废弃了。他没有任命他的王族兄弟,而是让逃亡的奴隶担任要职,让他们伤害贵族,扰乱商国。姬发执行上天的惩罚!...战士们,努力!周军士兵士气大振,即《尚书》中记载的“牧誓”。28日黎明,联军进入牧野。《诗经》记载:“牧野洋洋,檀车黄煌,司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然而,远处阻挡的商业军队阵型也逐渐显现出轮廓。士兵们不禁抽了一口冷空气:商业军队几乎一直在地平线上,旗帜一望无际。虽然我不知道对方确切有多少人,但远远超过了联军。联军士兵们刚刚鼓起的勇气即将再次抑郁。
在朝歌方面,第一批紧急军事形势的前脚一到,联军的后脚就跟着来了,这真的让人措手不及。朝歌城没有足够的精锐士兵来打破敌人,也没有可用的战车。单靠步兵很难与强大的战车阵列竞争,更不用说周军的士气了。
帝辛对周军的袭击感到惊讶,所以他不得不匆忙武装大量奴隶和战俘,并与守卫国家首都的军队一起前往牧场。根据《史记》,帝辛派出的总兵力为70万人,其他文献记载为17万人。《诗经·大明》说:“殷商之旅将像森林一样”。
评价
牧野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先发制人的著名战例,也是中国古代汽车战争初期的著名战例。它终止了600年的商朝,建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为西周礼乐文明的全面繁荣开辟了道路。牧野战争中所体现的战略和作战艺术也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牧野之战也蒙上了一层又一层的神秘面纱。根据当时的记录,帝辛尚是一个有严重缺陷的英雄。然而,在后世,“纣王”成为了一个无耻、残忍、不仁慈的暴君,被泼上了越来越多的污水。相应地,牧野之战这场“血流漂杵”的征服战争,也成了反抗暴政的正义之战。在后世儒家的传说中,周军“前歌后舞”。他没有杀人,也没有流血。商朝崩溃了。在人民的支持下,武王登上了天子的宝座。从那时起,他就把刀和枪放在仓库里,把南山放在马上,世界和平。当然,这样的神话在后世还是一个接一个的上演,但不再像牧野战那样成功。
牧野之战的结果如何?历史影响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