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先下手为强,后开始受苦”。在军事上,“先发制人”也是一个重要命题。早在《左传》中就有“先人有夺人之心”的说法,后人也强调“兵贵先”、“宁我薄人,无人薄我”,意思是主张在战斗中争取先机之利。然而,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后发制人”也是军事斗争的重要手段,它与“先发制人”之间存在辩证统一。其实质是积极防御,即以防御为手段,以反攻为目的进攻防御,往往成为弱者战胜敌人的重要法宝。春秋时期的晋楚城濮之战,是历史上这方面的典型战例之一。
[img]9938[/img]
城濮之战发生在鲁熙公28年(公元前632年),是春秋时期晋楚争夺中原霸权的第一次战略决战。在这场战争中,楚军在实力上有优势,但由于晋军擅长“伐木”、“伐交”,在战役指导上采取了正确的扬长避短、后发制人的方针,最终击败了不可一世的楚军,占领了中原。
[img]9939[/img]
春秋时期,大国争霸,东方齐国首先崛起。齐桓公死后,齐国内乱不堪,霸权中衰。此时,位于长江中游的楚国趁机向黄河流域扩张势力,挫败了宋襄公图霸在洪水之战中的企图,将其势力范围发展到长江、淮河、黄河、汉水之间,控制了郑、蔡、卫、宋、鲁等多个中小国家。就在楚国势力急剧向北发展的时候,今天山西、河南北部、河北西南地区的晋国也兴盛起来。公元636年,长期流亡的晋公子重耳历尽艰辛,终于回国即位,晋文公。执政后,他内部修明政治,任贤使能,发展经济,崇尚节俭,全军经武;高举“尊王”旗帜,争取与国,逐渐拥有争夺中原霸权的强大实力。
晋国的成长和崛起引起了楚国的严重不安。因此,两国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对宋国的控制最终导致了冲突的全面加剧。
公元前634年,鲁国因与曹、卫结盟,多次遭到齐国攻击,便向楚国求助。洪水战后被迫屈服于楚的宋国,此时看到晋文公即位后晋国实力日益增强,也转而依附于晋国。楚国为了保持自己在中原的优势地位,出兵攻打齐宋,想遏制晋国势力的东进南下。晋国也不愿长期局促于黄河以北,便利用这个机会,以救宋为名,出兵中原。
公元前633年冬,楚成王率领楚、郑、陈、蔡多国联军攻打宋国,围攻宋都商丘。宋成公于危急中派大司马公孙固到晋国求救。晋国大夫首先认为这是“报救患,取威定霸”的好机会,力主晋文公出兵。但当时晋宋之间隔着曹、卫两国,劳师远征,有侧背遇敌的危险;而且楚军实力很强。没有必要赢得积极的对抗。晋文公突然感到有点害怕。他害怕楚国强大的战斗力。他记得齐桓公在中原已经30年了,不敢和楚国人打架;宋襄公在洪水中被楚国人打得头破血流。他会怎么样?
在他远远地看着楚国人严整的营寨后,这种担忧变得越来越强烈。有一天,他听到营寨里有人在唱:“原野草茂盛,我们舍其旧地,谋新地。唱者无意,听者有意,晋文公把群臣召集起来,问大家这首歌到底预示着什么。狐偃听到他内心的犹豫,说:“这有什么好问的?开战吧,打败敌人就可以号令诸侯了。万一不能打败敌人,我们退守晋国,有山河之险,没什么好怕的!晋文公又说:“那我们欠楚王的恩情呢?栾枝说:“汉水以北的许多姬姓诸侯,都被楚国消灭了,你不能忘记楚王的小恩小惠这种奇耻大辱啊。别犹豫,打吧!晋文公又说:“我昨晚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和楚王打架。他把我打到地上,躺在我身上吸我的脑髓。太可怕了!狐偃说:“那是好事。你面朝天,得天下;楚王面朝地,俯首认罪。晋文公看着栾枝,又看着狐偃,深吸了一口气说:“好吧,准备开战吧。就这样,栾枝和狐偃及时断绝了晋文公逃避战争的念头。
狐偃进一步向晋文公提出建议:先攻打曹、卫两国,动员楚军北上,以解救宋国,从而增强了晋文公出兵的决心。战略政策确定后,晋国君臣立即做好战前准备,将原两军扩大为上、中、下三军,任命一批优秀贵族官员为各军将领。准备就绪后,晋文公于公元前632年1月带领大军渡过黄河,进攻卫国,迅速占领整个卫地。随后,晋军向曹国发起攻击,攻克曹国都城陶丘(今山东定陶),俘虏曹国君曹共公。
晋军攻打曹、卫两国,原本是为了引诱楚军北上,但楚军却不为所动,依然全力围攻宋都商丘。于是宋国又派尹般向晋告求助。这让晋文公感到进退两难:如果不出兵,宋国力无法支撑,肯定会降落楚晋,损害自己统治中原的计划;但是,如果出兵帮忙,原本诱使楚军在曹卫之地决战的战略意图就会落空,自己的兵力有限,远离本土的时候很难赢得与楚军的战斗。为此,晋文公再次召集大臣讨论。首先,仔细分析了情况,建议宋国表面上疏远晋国,然后宋国站出来,给齐国和秦国送上厚礼,要求楚军撤军。与此同时,晋国向宋国赠送了曹、卫的部分土地,以坚定宋国抗楚的决心。楚国最初与曹、卫结盟,但现在看到曹、卫的土地被宋占领,肯定会拒绝齐、秦的劝说。齐、秦都接受了宋国的厚礼,然后就会抱怨楚国不听劝说,从而与晋国站在一起,出兵与楚国作战。晋文公对此表示赞赏,并立即一一实施。楚成王果然拒绝了齐、秦的调解,而齐、秦见楚国不给自己面子,也大为恼怒,便出兵助晋。齐、秦都是当时的大国,他们放弃了中立立场,这使得晋、楚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城濮之战是如何爆发的?它对历史有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