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灭中山之战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中期战争。从307年攻打中山国的房子到296年吞并中山国的结束,总共12年。赵国不仅消除了心腹之病,使南北融为一体,而且领土的扩张也使国力强大。
赵国方面
当时,除了强秦的威胁,中山国也是赵国的心腹之患。魏文侯时期复国后,中山便雄在河北中部地区几乎将赵国分为两部分。在赵武灵王即位之前,他依靠齐魏的支持,入侵赵国[1],成为赵国安全的最大威胁。当时,赵武灵王有一种感觉,“今天的中山在我的腹部,北面有燕子,东面有胡子,西面有林胡子,建筑麻烦,秦朝和韩国,没有强大的士兵。基于这种严峻的形势,赵武灵王除了有胡服骑射改革计划外,还计划发动消灭中山的战争。
中山国方面
[img]9864[/img]
早期中山国采用中立外交,马陵战后与齐魏结盟对抗赵国。魏国犀首(即公孙衍)发起倡议“五国相王”,“千乘之国”中山国称王引起齐国不满。由于燕国的内乱,齐国率军入侵,中山国也背弃了同盟,率军北略燕国。中原诸国强烈反对齐国入侵燕国。中山国因入侵燕国而与燕国结恶。在中原其他国家也被孤立,使中山的外交状况越来越困难。
中原方面
[img]9865[/img]
此时中原局势,齐国方面,孟尝君成为齐相后,便计划与其他国家共同攻秦。齐宣王写信给楚怀王,要求共同组织攻秦,楚国与齐国合作。但前307年,秦昭王新立,由于秦君的母亲是楚人,楚国于是与秦国结婚。由于秦国的进攻,魏、韩两国与齐国联合,并于前301年和前298年向楚、秦发动了合纵战争。楚国因楚怀王外交不当而陷入内外交困境。到298年以后,又形成了秦、赵、宋、齐、韩、魏的对峙局面,齐、秦双方都厌倦了战斗,无法干预赵灭中山。由于前313年齐国入侵,北方燕国国力大衰,在燕昭王的治理下,国力逐渐恢复。
初战失利
前308年(赵武灵王18年),赵武灵王前往边境实地考察,到达九门(今河北省高城市西北),修建野台,观察齐中山边境。并派李瑕观察中山国情。李瑕报道说:“中山可伐也是,君不急伐,将后于燕。“听了李哲的报道后,前307年(赵武灵王19年),赵武灵王在新宫大会上召见肥义,讨论世界大事。经过五天的讨论,他向北攻取中山国的土地,直到房子(今河北省高邑县西南)。燕国趁此机挥军入侵。中山国全力打败赵军对房屋的进攻,占领赵国的易毅(今河北省白乡县北部)后,挥手北上打败入侵的燕军,杀死他的将军。
胡服骑射
房子战败后,赵武灵王前往代国,向北走去无限(今河北省张北县北约),向西走到黄河,登上黄华山(山西省西北附近的黄河),然后说:“胡地中山,我必须有。“规划胡服骑射改革,即教人们穿胡人服装,练习骑马射箭以富国强兵,得到了楼缓、肥义等有力大臣的支持,但赵贵族反对。经过赵武灵王耐心细致的说服,他们终于改变了观念,支持了改革。
五伐中山
前306年(赵武灵王二十年),赵武灵王攻占中山之地,军锋抵达宁佳(今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北);同年,林胡向西进攻,军锋抵达榆中(今内蒙古东胜区),林胡王献马求和。为防止列国干预,派遗使楼缓至秦国,仇液至韩国,王贲至楚国,富丁至魏国,赵爵至齐国,开展外交活动。
前305年(赵武灵王二十一年),赵武灵王大举攻中山,赵“以二十万之众攻中山”,兵分二路。由赵武章领导的南路军队,赵武章领导的左军,许钧领导的中军,向山国腹地进攻。由牛坚统率骑兵组成的北路军队,赵希统率胡、代兵马。赵和率军前往邢县(今河北省无极县东北),骚扰中山国大后方。北路军队在曲阳(今河北省曲阳县西部)会合,攻占丹丘(今河北省曲阳县西北)、华阳(今河北省曲阳,来源西南)与之塞(今河北省唐县倒马关)。赵武灵王总领的南路军队获得了宜、石邑(今河北省鹿泉市南部)、封龙(今河北省元氏县西北)、东垣(今河北省正定县)。这一次,中山国失去了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被迫割让四邑求和。赵国暂时无法控制占领的中山腹地诸邑,在获得四邑后暂时撤军。
中山国割四邑给赵,与赵国和平的状态并没有持续多久。前303年(赵武灵王23年),赵国再次进攻中山国。
前301年(赵武灵王25年),赵国再次进攻中山国,进攻中山国都灵寿(今河北省灵寿县),中山王逃往齐国(见《资治通鉴》卷3)。
明年(前300年,赵武灵王26年),赵国攻取扶柳(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中山国东部边境为赵国所得。赵国的边界向北推进到与燕国和代地相邻的地方。中山国几乎被摧毁,中山王也死在齐国。历史上被称为“中山数割数伐”,“中山五割与赵”赵国因多年的战争消耗了大量的国力。为了恢复国家民力,赵武灵王“归息士民”,支持中山国君为傀儡。
前296年(赵惠文王三年),赵废除中山国君,将中山国王迁移到皮施(今陕西省榆林县南部)。被称为“千乘之国”的中山国终于死了。
中山国号称[千乘之国]是如何亡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