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纵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外交和军事战略是南北纵向国家的合作,抵御西方秦国的东向发展。在战略上,即使倡议所有国家形成被动的联合防御阵线,也不是一种长期有效的方式。与此同时,各国之间存在着历史矛盾,携手防御是空谈。联合纵向的主要战略创新是从联合抗秦到合作攻秦灭秦。
根据《史记·苏秦传》,苏秦在游说秦惠王连横失败后,转而游说六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随着合纵的形成,苏秦掌六国宰相印刷。然而,各国之间存在着大大小小的矛盾。苏秦在齐国被暗杀,合纵联盟崩溃。最后,它被连横破解了。合纵抗秦基础建立后,也有合纵灭齐之举。
合纵攻秦
秦国在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严重威胁着山东六国的生存。共有四次合纵攻秦战争:
楚魏韩赵燕五国攻秦之战(前318年),公孙衍倡导楚怀王主盟,秦军获胜;
孟尝君倡导齐魏韩三国攻秦之战,齐王主盟(前296年),联军获胜;
信陵君提倡魏赵楚韩燕五国攻秦之战(前247年),联军胜利;
赵楚燕魏四国攻秦之战(前241年)由赵国将军庞齐倡导,秦军胜。
[img]9860[/img]
合纵攻齐
合纵不一定针对秦:前288年,齐秦并称东西帝,苏秦劝齐王放弃皇帝。前287年,赵、苏秦倡导齐、韩、魏、楚合纵抗秦。结果齐王出兵灭宋,引起列国不满,将矛头转移到齐国。前286年,赵、赵、魏、秦在济西共同攻打齐国,齐国几乎灭亡。
连横
连横或连衡是东周战国时期以张毅为首的纵横家向秦国提出的一种外交策略,是指秦国与一些弱国共同攻击其他弱国,以破解当时公孙衍向六国(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提出的合纵。
名字源起
战国时期,秦国位于西方,六国位于东方
[img]9861[/img]
连横一计,来自诸子百家中的纵横家。《s:韩非子/五甲:“从者,合众弱以攻一强;而衡者,事一强以攻众弱。”
“纵”和“横”的起源据说是因为“南北”叫“纵”,“东西”叫“横”。秦国位于西方,六国位于东方。六国联盟抗秦是南北联盟,故称“纵”;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为东西向联盟,故称“连横”。
目的与成效
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大的国家,因此公孙衍提倡联合纵向,即六国联合抵抗秦国。为此,张毅等纵横家提倡连横,这意味着六国中的一些国家联合秦国攻击其他国家,其目的有两个:
使六国不能团结起来
造成六国内讧
秦武力雄厚,利用此计获得实际效益:瓦解六国联合。
战国时期多国合纵,为什么对齐国对秦国有用却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