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之战发生在公元前638年,双方都是宋国(今河南商丘)和楚国(长江中游和汉水流域)。战争的发起者是宋,宋败楚胜。宋以“仁义”起家,也以“仁义”败。洪水之战是他以“仁义”指挥战争彻底失败的一个例子。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我们来看看!
[img]9826[/img]
背景:宋襄公是宋桓公的第一个儿子,长期以来一直被称为王子。当宋桓公快死的时候,兹甫多次要求把你的位置让给他的兄弟。当然,目夷不敢承担责任。兹甫又推了一次,然后成了国君。因此,人们称他为“仁义”国君。宋襄公名利双收,尝到了说“仁义”的甜头。
宋襄公即位后的第八年,齐桓公病逝,五子争位,齐国内乱。齐王子昭逃到宋国后,在宋襄公的帮助下继位为齐孝公。齐本是东方大国,齐桓公是春秋第一霸主。宋襄公平定齐国内乱,为其立新君。宋国的地位无形中高于齐国。于是宋襄公准备当霸主。
宋襄公模仿齐桓公的做法,准备召集一些诸侯举行联盟,以提高他的声誉。他害怕大国的诸侯不听命令,所以他邀请了几个小国的诸侯,但即使是小国的诸侯也没有按时到达,甚至一些诸侯也偷偷地跑回了中国。宋襄公很生气,向小诸侯诉诸武力,然后宋襄公准备与大国打交道,以确定他的主导地位。
当时大诸侯国有齐秦晋楚等。,但齐自内乱后已经衰弱,而秦晋离中原还很远。暂时不妨碍宋襄公主宰。只有楚国是宋襄公主宰的唯一对手。楚成王时,国力强大,鲁、陈、蔡郑等中小诸侯国被迫与楚国签订联盟合同。宋襄公计划拉笼楚国,这样与楚国结盟的诸侯国自然会一起来,他的主导地位可以确定。
[img]9827[/img]
公元前639年春天,宋襄公约请楚成王与齐孝公在鹿上会盟,要求楚成王请他的盟国参加下一次诸侯会盟,楚成王同意了。秋季会盟时,楚成王带着那些中小诸侯国如期而至,但在楚成王的命令下,楚兵将宋襄公带下。楚成王护送宋襄公,带领楚军到宁国都城商丘,幸好目夷早作准备,楚军一时攻不下破城。后来楚成王觉得宋襄公没有利用价值,就卖个人情把他放了。
炫耀“仁义”的宋襄公想报仇,但他必须找到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巧合的是,公元前638年,郑国君去朝廷见楚成王,但不去周天子。宋襄公想惩罚郑国。而且,郑国兵力不强,容易战胜。而且,郑是楚盟国,打败郑国也能出口气。
洪水之战:郑打赢宋朝,向楚国救援。楚成王立即派兵直攻宋国。宋襄公迅速带领军队回来。宋军赶到洪水北岸(故道今河南柘蔗),楚军也到了洪水南岸。
宋军排好阵,楚军正在渡河。目夷劝宋襄公趁楚军渡河混乱攻击,宋襄公说仁义的人不能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攻击;楚军过河后,还没有开始阵势。目夷劝宋襄公趁楚军阵势未列立即发动攻击,宋襄公说仁义的人不能攻击不能成为阵势的队伍。楚军摆好阵势杀人时,宋襄公下令反击,但宋军少而弱,楚军多而强。结果宋军大败。
[img]9828[/img]
回到宋国,大臣们抱怨宋襄公失去了战斗机,但宋襄公争论道:“讲仁义的人不伤害受伤的人,这叫‘君子不重伤’;也不要去抓头发已经花白的老人,这叫‘不抓二毛’。怎么能忍心攻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宋襄公伤势严重,洪水战后几个月就死了。
分析:宋襄公一直标榜所谓“仁义”,也想在战争中展示这面旗帜,哗众取宠。事实上,在阶级社会中,“仁义”只是统治者欺骗人民、笼络人心的幌子。宋襄公尝过“仁义”的小甜头后,不分场合,无条件地到处搬“仁义”,甚至在强大的敌人面前,也来这一手。结果骗人害己,最后连自己的生命都送走了。洪水大败本身就是对所谓“仁义”虚伪的极大讽刺。
毛泽东曾经写道:“我们不是宋襄公,也不是那么愚蠢的猪仁义道德。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封住敌人的眼睛和耳朵,让他们变成盲人和聋人,让指挥官的心尽可能混乱,让他们变成疯子,为自己的胜利而战。”
洪水之战彻底失败了?仅仅因为宋襄公以[仁义]指挥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