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镇之乱,又称六镇起义。是指中国南北朝北魏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发动的动乱。原因是北魏首都南迁洛阳后,六镇鲜卑贵族和士兵的待遇和晋升不如洛阳的鲜卑贵族,最终发起了反汉化大事。
[img]9623[/img]
“六镇”一词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含义。六镇原指怀朔镇、武川镇、抚冥镇、柔玄镇、沃野镇、荒镇六个边镇,后成为北方各镇的总称。这些城镇用于抵御北方的软入侵,镇压起义,防止南方势力进攻。
起因
六镇军人原本是职业军人,社会阶层是贵族,种族文化鲜卑。孝文帝汉化政策后,职业军人和鲜卑文化没有改变,但社会阶级迅速下降,官员和复员的特权也没有了。他们逐渐从“国家的核心”变成了城镇家庭和政府家庭,他们的地位很低。搬到洛阳的强势子弟受到汉化的洗礼,各有荣誉;在边镇当兵的人,被“乖乖,叫福家,一起养活”,引起了六镇军民的普遍不满。也导致六镇地区无法汉化。
当时北京洛阳也可以看到这种排斥鲜卑武人的政策,导致禁军叛变。北魏官制败坏,经济衰退加剧了这种矛盾。
孝明帝时期,六镇年复一年地发生旱灾和饥荒;正光四年(523年)2月,北魏北部游牧部落的政权也发生了大饥荒。他们向北魏求助。由于自身的经济困难,北魏一直鄙视柔然(轻称“蠕虫”或“茹茹”,这意味着它像蠕虫一样愚蠢)。柔然可汗阿那,于四月派兵入侵北魏进行剽窃,以解决饥荒。怀荒镇的大多数人都很难谋生,因为他们的大部分食物材料都被抢劫了。于是他们向镇将军于静请求救济,但遭到了他们的粗鲁拒绝,于是他们愤怒地杀死了于静。因此,北魏朝廷认为六镇边民凶猛顽强,决定弹压整顿,加深了双方的不信任。
六镇起兵
[img]9624[/img]
正光五年(524年)三月,沃野镇人破六韩拔陵,因与“高阙驻主,率下失和”而杀灭驻主造反,改号为真王。起义军立即攻克沃野镇,然后北进包围武川、怀朔二镇。怀朔镇将杨钧命令何拔度拔和他的三个儿子何拔云、何拔胜、何拔岳领兵迎击。不久之后,魏以临淮王元迅都督北讨诸军事,讨破六韩拔陵,元迅带兵驻云。四月,高平镇赫连恩等造反,推智勒酋长胡琛为高平王,攻高平镇应破六韩拔陵。魏将陆祖迁打破,胡琛北逃。
起义军卫可孤于同月攻占武川,怀朔也溃,何拔胜父子都被卫可孤俘虏。元迅在五原被六韩拔陵打败,北魏另一支李叔仁率领的部队被白道打败。北魏改派李崇为北讨大都督,命抚军将军崔暹、镇军将军广阳王元渊均受到尊敬。七月,崔暹违反李崇节度,与破六韩拔陵战在白道,大败,单骑回来。打破六韩拔陵并攻打李崇,李崇力战无法御,引回云中,与之相持。不久,柔玄镇镇民发动叛变,莫折大提攻占高平,发动关陇起义。至此,六镇尽为镇民所占。
关陇民变
后来莫折大提病逝,第四子莫折念生继续统军,派弟莫折带兵打败元志、岐州刺史裴芬之指挥的魏军,占领岐州、泾州、凉州。齐王萧宝和崔延伯被北魏改派,而不是生病的元志。孝昌元年(525年)正月莫折天生军驻扎在黑水中。北魏岐州刺史崔延伯和萧宝率众5万与莫折念生在马尾爆发大战,莫折念生战败,被“俘虏10多万”。北魏军占领凉州南部,不折念生退保小龙。秦朝起义军首领韩祖香被北魏益州刺史魏子建击败杀害,张长命投降萧宝深。四月,高平镇起义军首领胡晨派将军万若丑奴、宿勤明达等攻打北魏泾州,打败萧宝深和崔延伯的大军,萧宝深只能退保安定。
破六韩兵败
正光六年(525年),二月。北魏胡太后和元旭发动政变,解除了元叉的兵权和职务,杀死了元叉及其同党。同时派出使节带礼物出使柔然,要求柔然派出部队帮助北魏平叛。柔然首领阿那瑰率兵十万向西逼沃野镇,连战连捷,大败六镇之军。从平城出发,北魏还派元琛率军进攻怀朔。六月,元琛在五原被打败,被迫向东撤退。元琛改变了策略,开始分化招降起义军。该策略效果良好,列河率3万人投降。元琛趁破六韩拔陵拦截河军时,设下埋伏,打败破六韩拔陵,破六韩拔陵渡河逃亡。北魏军俘获的六镇兵民20万人被北魏政府分配到英、冀、定三州就餐。孝明帝改元孝昌。
六镇之乱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起义最终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