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士兵不在于本质。秦国退役是有条件的。以此为代价,赵国不得不将六座城市割让给秦国。这时,赵王知道这种行为只是以身养虎,于是联系了魏、齐、楚、楚,共同抵抗秦。全国人民共同仇恨,士气旺盛。当然,不是抱草打兔子的燕国能对抗。
长平战争九年后才开始。当时赵国的实力已经恢复,而不是奄一息。换句话说,赵国打不赢秦国,打燕国绰绰有余。
[img]9311[/img]
首先,燕国错误地判断了情况。长平战争后,虽然赵国的国力和军队遭受了严重损失,但从长平战争后邯郸的防御战来看,赵国仍然有一些遗产。特别是邯郸战争结束后,赵国利用三国联盟战胜秦朝的机会夺回了太原县的战略要地。经过近十年的休养和休息,赵国的国力已经部分恢复,这可能是赵国ZTE的开始。
[img]9312[/img]
就军事实力而言,长平后,廉颇再次被重用,被任命为相国主持军政事务。此外,赵国的地理位置令人尴尬。东秦、南魏、东齐、北匈奴都被各方强大的势力包围着。赵国一直是一个便利、坚韧、武术的国家。从这个角度来看,栗腹带回来的消息很可能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在战争中,我们不知道敌人,禁忌也是如此。
其次,战国时期,各国的领土和人口不断变化。这些数据应该推断出,各国在某个时间节点的人口和领土肯定是不够的,但它们可以提供一些参考。燕的人口比其他国家少。
关于燕赵实力的对比,苏秦曾说:“燕地2000里,兵甲数十万,车600乘,骑6000匹
,赵地2000多里,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可见燕国骑兵数量不足赵国。
此外,燕国统治者选择的机会似乎是乘虚而入,实际上是在顶风犯罪。你知道,当时赵国在长平之战中憋了一肚子气。很多人应该知道,所谓哀兵必胜的典故,必然会激发赵国士兵的血性,给燕国的进攻事业带来无限的麻烦。即使带来麻烦,燕国也会尝到原本是为秦国虎狼之师准备的预防准备。你知道,赵国是一个曾经能和秦国虎狼一起开四六个大国的大国。这样一个大国的实力不容小觑,人家要憋一肚子火,准备开大招的时候要求便宜。不输是不现实的。
赵国经历了重创,为什么还能在战争中击败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