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阙之战发生在22年(前293年),石窟开凿前的洛阳龙门。为了打开东进中原的通道,秦国将军白起率领秦军在伊阙龙门打破魏韩24万联军,彻底扫清了秦军东进之路,可谓白起的成名之战。在伊阙战争中,秦国的兵力约为12万人,也就是说,大约是魏国和韩国联军的一半。因此,从兵力的角度来看,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役。下面给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当然,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并不少见。比如汉末三国时期,大家熟悉的战役,比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往往是以少胜多。
[img]9303[/img]
@ 对伊阙之战来说,自然也是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伊阙战后,韩、魏两国门户大开。从24年到26年(前291-前289年),秦国先后进攻并占领了韩国的宛(现在是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叶(今河南省叶县南)、邓(今河南省孟州市西);夺取魏国的钱(今河南省济源县东南)、河雍(今河南省孟州市西)、蒲阪(今山西省永济市北)、皮氏(山西省河津市西)、河内郡有61座大小城市。所以问题来了,伊阙之战,白起只有12万大军,为什么能打败24万韩魏联军?
@ 就伊阙战争的起因而言。19年(前296年),魏襄王和韩襄王同年去世,韩魏局势动荡。也就是说,韩国和魏国都是刚刚到位的新君主,还没有完全控制局势。@ 这一次可以说是攻打韩国和魏国的最佳机会。因此,21年(前294年),秦昭襄王派兵攻打韩国,秦国将领向寿夺取武始(今河北省武安市南),左舒长白起夺取新城(今河南省伊川县西南)。当时,虽然白起在秦国已经崭露头角,但此时的白起并没有长平战后的威望。换句话说,此时的白起仍处于快速崛起阶段。
面对白起等人的攻击,
韩国派使臣到魏国寻求增援。秦国是共同的敌人,韩、魏又有同盟关系,魏王没有做壁上观。魏王立即下令命令将军公孙喜(又称犀武)点齐人马助战。于是魏、韩国君起倾国之兵反击秦国,东周也派兵加入魏、韩联军。虽然秦国在战国中期进行了商鞅变法。然而,秦国的整体实力并没有完全粉碎山东六国。因此,魏国和韩国认为,在两者的共同努力下,完全有机会遏制秦国的外部扩张趋势,这也是东周派兵加入的原因之一。
[img]9304[/img]
二十二年(前293年),秦昭襄王在丞相魏冉的推荐下,将白起升任左更,接替向寿担任主将。同年,秦军在伊阙(今河南省洛阳市龙门镇)与以魏将公孙喜为教练的韩、魏、东周24万联军对峙,秦军不如韩、魏、东周联军。这场战役中,白起率领的秦军,兵力约12万人,即正好是韩魏联军的一半左右。换句话说,这意味着两军交战时,韩魏联军可以两个打一个,这在冷兵器作战时代已经有了足够大的优势。
位于洛阳以南的伊阙地形险要,是秦国东出中原的必经之路。伊水(南洛水支流)向北流入伊阙,大禹曾疏导这座山通水。两座山相对,远望似门阙,伊水从中间流过,向北流动,称为伊阙。在伊阙之战中,用兵如神的白起并没有贸然出击。在某种程度上,对于古代历史上的名将,往往会先冷静地观察,等到时机合适的时候再突然出击。相应地,普通将领往往贸然出击。例如,在长平战役中,赵括刚来到长平战场,就率领赵军与秦军决战。在缺乏足够信息的背景下,赵括终于输了。而他的对手白起,很早就学会了在战场上冷静观察,寻找对方的缺点。
[img]9305[/img]
这场战争,白起站在伊阙缓山坡上,俯瞰韩魏两军。韩军居前,其友军魏军位置略错于韩军后,位于韩军侧面略后。与此同时,秦军士兵带来的消息也显示,韩魏两军的教练相互推诿,各自保存实力,谁也不愿先与秦军作战。在此基础上,白起根据这种情况,决定采取避实击虚的战略。在我看来,正是这种合理的策略帮助白起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战斗开始时,白起先设置了少数疑兵与韩军对战,摆出进攻韩军的姿态。据介绍,所谓疑兵,就是在阵前堆出无数的旗帜和飘带,让敌人眼花缭乱,误以为这是主力的进攻方向。这个时候,如果韩国真的攻击这个疑兵,那么白起的计划就不会自破。比如三国时期,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时,派赵云用疑兵拖曹魏主力。结果,马苏失去了街亭,赵云的疑兵也被曝光,遭受了损失。
在伊阙战役中,白起率领的秦国兵力约为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