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阳之战是秦朝王朝34年(公元前273年)与韩国华阳(今河南新郑北)的军队发生的战争。魏赵最终被打败,秦赢得了占领魏国大城市的胜利。这场战争杀死了魏赵联军15万人。在许多人看来,长平之战是白起的代表作,也就是说,许多人一提到白起,就联系了长平之战。
但在笔者看来,纵观白起的一生,最精彩的是华阳之战。事实上,对于长平之战来说,一开始是王米的指挥。赵括替换廉颇后,秦国也用白起取代了王米。而且,在长平之战中,主要是阵地战,没有太大的空间向白起展示指挥艺术。相应地,就华阳之战而言,这是一场长途攻击的战斗。在这场战斗中,白起长途攻击了数千英里,出乎意料地攻击了它,最终打击了魏国和赵国的军队。
[img]9280[/img]
一
@ 就华阳战争的起因和背景而言。战国中期,战国七雄中最弱的韩国,面对魏国、赵国、秦国等大国的包夹,往往摇摆不定,即有时倒在魏国,有时倒在秦国,以保护自己。尽管这一战略受到了批评,但在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下,对弱小的韩国来说,这也是他们自己的生存之道。秦昭襄王三十四年(前273年),魏国联合赵国攻打韩国,攻打韩国重城华阳(今河南郑州市南)。对此,韩国自然无法抗拒,于是向秦昭襄王求助。
在此背景下,秦昭襄王要求白起和魏冉率军支援韩国。然而,在发兵之前,白起面临着一个问题。如果他正常行军,当秦军到达韩国重城华阳(今河南郑州南部)时,魏赵联军很可能已经攻下了这座城市。在此基础上,秦国的支持自然毫无意义。
二
从地图上可以发现,从秦都咸阳到韩国重城华阳(今河南郑州南部),距离约500公里,即1000公里,相隔千里。如果你正常行军,秦军至少需要一个月才能到达战场。然而,司马迁在《史记》中
韩家记载:“八天到了,赵和魏被华阳打败了。”也就是说,这1000英里的距离,白起只用了8天就赶到了韩国重城华阳(今河南郑州南部)。这无疑是不可思议的。
换句话说,白起率领的秦军平均每天要走100多里,而在这100多里的路程中,显然有高山、河流和湖泊的障碍。当然,这些过程并没有反映在历史资料中。我们知道白起率领秦军客户服务有很多障碍,只用了8天就突然来到了华阳之战的战场。
[img]9281[/img]
三
司马迁在《史记》中
《昭王三十四年》记载:“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拔华阳,走芒毛,而俘虏三晋将,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沈其卒二万人在河中。“战国中期,魏赵经常与秦作战,整体战斗力很好。比如在河西战役中,魏的魏武卒曾经让秦军吃过苦头,而在长平战役中,赵括率领的赵军也让秦军付出了近一半的伤亡代价。
因此,如果是正面对抗,白起可能会赢,但魏国和赵国至少可以抗拒一段时间。然而,白起只花了8天时间就赶到了战场,这使得魏国和赵国的联军毫无准备。此外,此时的魏国、赵国联军,正忙着攻城,根本没有建设工事来防御秦军,@ 突然遭遇秦军后,慌乱的魏赵联军立即被秦军围歼。在这场战争中,13万魏军被歼灭,至于赵国,也有2万人在渡河时溺水。
四
@ 综上所述,白起率领的秦军出其不意地攻其不备,使魏、赵共损失了15万精锐力量。魏国除损兵折将外,还将南阳(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之地献给秦国,以求白起退军。《孙子兵法》有云:兵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这就是兵贵的速度。在我看来,就像“天下武功,只快不破”一样,在古战中,兵贵神速也是一个颠簸不破的道理。
白起华阳之战后,还有许多这样的战斗。比如《三国志·魏书·郭嘉传》记载:“太祖将征袁尚和三郡乌丸。...嘉言说:‘兵贵神速。""汉末三国时期,郭嘉建议曹操下令丢掉多余的行李,然后派兵尽快追击敌人,深入敌人,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此,曹操依计行事,果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此外,汉末三国时期,孟达准备造反时,司马懿千里奔袭,兵贵神速,杀死了叛军孟达。基于此,白起指挥的华阳之战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典的千里之战,为后人提供了参考和经验。
白起真正的经典战役:华阳之战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