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84年,齐国和鲁国在长勺爆发战争,历史上被称为长勺战争,以鲁国的胜利和齐国军队被驱逐出鲁国告终。这场战争是继干时之战之后齐鲁之间的另一场重要战役。鲁国在这场战斗中取得了胜利,间接促进了齐鲁几年后的平静。下面是详细的介绍,让我们来看看。
评价
胜败原因
策略方面
战争结束后,鲁庄公问曹辩是战胜的原因。曹辩回答说:“用兵打仗靠勇气。第一次击鼓冲锋时,士气最旺盛;第二次击鼓冲锋时,士气下降;第三次击鼓冲锋时,士气完全消失了。齐军三通鼓罢,士气已经完全丧失,而我军士气却十分旺盛,此时实施反击,自然可以一举击败齐军。然后曹辩解释了他没有立即发起追求的原因:毕竟,齐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不能等待闲置,但要小心他的假装失败,以避免他们不应该失败。后来看到他们的车辙紊乱,看到他们的旗帜歪斜,大胆建议实施战场追击。
[img]8278[/img]
庄公方面
在长勺战争之前,由于鲁军的失败,庄公不仅可以为复仇做准备,还可以破例接待既没有官职又没有名气的曹辩,并与他公开讨论战胜敌人的战略,这是值得称赞的。在战斗中,根据曹辩的意见,他抓住了有利于反击和追求的机会,从而赢得了胜利。
曹刿方面
从战前决策、战场指挥、战后分析的众多言行中可以看出,鲁军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是必然的。鲁国统治者在战前做好了“取信于民”的政治准备,为军事行动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战斗中,鲁庄公可以虚心听取曹辩的正确战斗指挥意见, 遵循后发制人、敌疲我打、持重相敌的积极防御、及时反击的方针,正确选择战场, 正确把握反击和追击的机会,牢牢把握战争的主动权,赢得战斗的重大胜利。
[img]8279[/img]
历代评论
在《中国革命战争战略问题》一文中,当代伟大的军事家和战略家毛泽东对齐和鲁长勺战争的战术给予了高度评价,称鲁国“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败了齐军,导致中国战争史上弱军战胜强军的著名战例”。曹辩论中描述的原则和长勺战争已成为中国后代“后发制人”防御战略思想的宝贵参考。
黄金贵认为战争意义重大:主要是因为鲁庄公战前实施了“取信于民”的政治准备,得到了人民的支持,使鲁国取得了长勺的胜利;这是历史上以小胜大、弱胜强、体现战略防御思想的著名战例。
齐国在长勺之战中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后人如何评价这场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