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5年(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在清除南明弘光政权的战争中,南明弘光朝兵部的历史可以监督扬州军民抵抗清军的围攻。这场城市守卫战被后人称为扬州之战,以清军的胜利告终。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我们来看看。
1645年3月(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多尔根东移军事重心,命令多铎迁往南征。此时,洪光政权内部正在发生激烈的党争,王子案爆发。驻扎在武昌的左良玉不愿与李自成正面交战,以“清君侧”的名义,顺长江东下争夺南明政权。马士英被迫调到江北四镇迎击左军,导致面对清军的江淮防线空虚。虽然史可法时在扬州有督师的名字,但实在动不了四镇之兵。一月中旬,清军破徐州,渡淮河,兵临扬州城下。
4月25日,扬州市陷入困境,历史不屈。随后,清军渡过长江,克镇江。弘光帝去芜湖。5月15日,所有大臣向南京投降清兵;5月22日,弘光帝被俘,送往北京处死。弘光帝在位仅一年,就被摧毁了。
[img]8212[/img]
结果
清军占领扬州后,多铎以不听招降为由下令屠城。他在“南京等地文武官员等”的命令中说:“昨兵至维扬,城内官员军民婴城坚守。珍惜民命,不忍加兵,先将祸福谆谆教诲,推迟几天,官员终于抗命了。然后攻城屠杀,妻子为俘。是不是本怀,盖不得已而行?后来到处都是士兵,官员军民抵抗不降,维扬可鉴。“扬州居民几乎全部被屠杀,除了少数破城前逃离,清军入城后隐蔽幸免于难者之外,“城中积尸如乱麻”。
评价
明末清初,历史学家谈迁路过扬州时,曾到梅花岭寻找历史可法衣冠。回首往事,他感慨万千,评价道:江都多陵阜,故名广陵,城坚浩广,四野曼延,正利步骑,雄闻晋唐,今西门毁灭。
当代史学家顾成在《南明史》中评论扬州之战:就扬州之战而言,史可法没有组织有效的抵抗。有史料说他坚守扬州十天,对清军造成重大伤害,也不符合事实。史可法本人在4月21日写的遗书中说:清军于18日进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进攻,但人心已去,收拾不来”。在多铎下令攻城之前,史可法已经“有意识地”处理了军事交幕僚。清军24日开始攻城,扬州不到一天就失守了。
[img]8213[/img]
影响
随后,清军渡过长江,克京口镇江。弘光帝去芜湖旅游。5月15日,所有大臣向南京投降清兵;5月22日,红光帝被俘,被送往北京处死。红光帝在位仅一年,即灭亡。南京失陷后,杭州的鹿王朱昌(1645年)、应天威宗太子王之明(1645年)、福州益王朱慈(1645)、桂林靖江王朱亨嘉(1645年)等监国政权相继建立,只是昙花一现,几天就结束了。
扬州之战的结果如何?影响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