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南明清朝扬州之战的具体过程是什么?

公元1645年(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在清除南明弘光政权的战争中,南明弘光朝兵部的历史可以监督扬州军民抵抗清军的围攻。这场城市守卫战被后人称为扬州之战,以清军的胜利告终。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我们来看看。

1645年3月(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多尔根东移军事重心,命令多铎迁往南征。此时,洪光政权内部正在发生激烈的党争,王子案爆发。驻扎在武昌的左良玉不愿与李自成正面交战,以“清君侧”的名义,顺长江东下争夺南明政权。马士英被迫调到江北四镇迎击左军,导致面对清军的江淮防线空无一人。虽然史可法时在扬州有督师之名,但实在无法动员四镇之兵。一月中旬,清军破徐州,渡淮河,兵临扬州城下。

4月25日,扬州市陷入困境,历史不屈。随后,清军渡过长江,克镇江。弘光帝去芜湖。5月15日,所有大臣向南京投降清兵;5月22日,弘光帝被俘,送往北京处死。弘光帝在位仅一年,就被摧毁了。

[img]8214[/img]

经过

势如破竹

在左良玉部东下、清军南下的紧急情况下,史可法惊慌失措,胸中漫无主见。应廷吉记载,当时一些南明军驻扎在高邮,史可法每天发出三次令箭。上午,命令邳宿屯田道应廷吉“督一应军器钱粮到浦口镇压”左良玉部叛军;中午,命令“所有军队都不用去泗州,赶紧回扬州听调”;下午又让“盱眙告急,邳宿道可督诸军至天长接应”。应廷吉对诸将说:“阁部方寸乱,怎么会有千里之程,这样的工资,而一日三调者!”

4月11日,史可法本人赶赴天长,号召所有军队援助盱眙。突然,他得到一份报告,盱眙守军已经向清朝投降。他几乎完全失去了对军队的控制,“日夜冒雨拖泥,奔赴扬州”。 4月17日,清军进入离扬州20英里的下营,第二天兵临城下。史可法“号召各镇援兵,无一人”。这几天,刘良佐和前高杰两藩的将领不战而降。

4月19日,高杰部提督李本深率领总兵杨承祖向清豫亲王多铎投降,广昌伯刘良佐也率领部下投降;21日,张天禄、张天福率领部下兵马投降,随后奉多铎命于4月24日攻占扬州。 扬州只有总兵刘肇基部和何刚率领的忠贯营,兵力相当薄弱。

[img]8215[/img]

兵临城下

由于城墙高,清军的攻城大炮还没有运到,多铎派人招降史可法,淮扬总督卫胤文,被严词拒绝。4月21日,甘肃镇总兵李栖凤和监军道高歧凤带领部下兵马4000入城,意思是劫持史可法,用扬州城投降清朝。史可法毅然说:“这五死所也,公等是什么,如果想要财富,请各自便便。” 4月22日,李栖凤、高歧凤见无机可乘,率领所部,勾结城内四川将领胡尚友、韩尚良一起外出降清。如果史可法阻止他们出城投降恐生成为理由,就放手,不加禁止。

宁死不屈

清军初抵城下时,总兵刘肇基建议乘敌大众未到,立足不稳,出城一战。史可法说:“锐气不能轻试,养全锋以待其死。“在城守方面,“老城西门地形卑微,城外高阜俯瞰城下,势若战略,是李宦祖坟的兴化,树木阴凉,从外到内,没有障碍,枝干互相回归,势不可挡。诸将屡以为言。公以李氏阴木,不忍伐也。而且,诸将以此为险,我自守”。

4月14日晚,清军用红衣大炮轰塌城墙,“城上鼎沸,势遂不支” [8] 4月25日晚,扬州坠落,刘肇基战死,扬州知府任民育,何刚等壮烈牺牲,史可法自杀不死,大家拥下城楼,大喊:“我的史督师也!”被俘。

多铎劝他:“我以前请过书,但是我丈夫不做。今天忠义已成,我要重任清理江南。”然而,史可法说:“城市死亡,我的意图已经决定,也就是说,碎尸万段,幸福快乐,但扬城百万生物不能杀人!”之后,我一年四十五岁都是英雄正义的。


南明清朝扬州之战的具体过程是什么?南明清朝扬州之战的具体过程是什么?

,

  • 明末抗清名将史可法的生平事迹介绍 史可法简介
  • 史可法简介 史可法是明末抗清名将,宪之是他的字,道邻是他的号,史可法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历史上对史可法的评价褒贬不一,有...

  • 南明最后一个战神:既然国家破了,国家就死了 那就以身殉国
  • 核心提示:史可法死后,福王政权失去了唯一一个有能力有威望的大臣。从此,各种兵马或降清军势如破竹,长驱直下,成功占领南...

  • 史可法的弱点和无能导致清军得寸进尺:南明败亡
  • 史可法(1601年2月4日至1645年5月20日),字宪之,字道邻,汉族,直隶大兴县人,祖籍河南祥符。明末抗清将领,民族英雄。早年考...

  • 明末抗清名将史可法的生平事迹介绍 史可法简介
  • 史可法简介 史可法是明末抗清名将,宪之是他的字,道邻是他的号,史可法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历史上对史可法的评价褒贬不一,有...

  • 史可法是以何闻名于史的?史可法是个什么样的人
  • 史可法是明末的政治家、军事家,一直以正直爱国的官员形象流芳百世。史可法死守扬州的故事也被写入中国传统美德的故事,但是...

  • 史可法时谁?他一生中经历了什么?
  •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南京)称帝,国名大明。我们来看看带来的文章。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优秀的人物,他们不仅有出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