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相互征服,这一时期被后人称为“吴越争霸”。下面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大家一起来看看。
吴侵越时,周景王元年(公元前544年)被战俘刺死吴王余祭。周敬王十年(前510年),吴大举攻楚前,为解除后顾之忧,又攻越,占领李(今浙江嘉兴南)。十五年来,吴军主力在楚都营时,越乘机入侵吴境,双方矛盾日益激化。从地理上看,如果吴国想争夺中原,他必须首先征服越南,以减轻后方的威胁;越南想北进中原,必须先征服吴国,才能开辟北进中原的通道,从而导致吴越战争持续了20多年。
直到李泽之战后,两国相互征伐多年,吴、越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越占据了绝对优势。周元王元年(前475年),越是再次攻吴。根据都城的防守,吴军无法战斗。越是吴都西南郊筑城,谋长期围困。吴几次遣使请和,都被拒绝了。三年来,城破,吴王夫差自杀,吴国灭亡。越国吞并吴国国力极大增强,越王勾践成为春秋最后一个霸主。
经过
大国争霸
大国争霸是春秋时期的一个显著特征。齐桓公首霸后,晋楚相继崛起,争当盟主。然而,春秋中叶后,由于旗鼓平等,势均力敌。在这种情况下,晋景公采纳了沈公巫臣的意见,开始与吴国合作,试图利用吴国牵制楚国的右翼,使楚国无法腾出手来招募晋国的进攻,从而盈利。
[img]8061[/img]
争霸过程
吴国偏居东南沿海地区,毗邻越国,有断发文身的习俗。据《吴越春秋》记载,当时吴国“险阻润湿,又有江海之害,君无守卫,民无所依,仓库不设,田野不垦。严格地说,它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部落群体。在中原列国眼中,吴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蛮夷之国。 公元前584年,晋景公派沈公巫臣到吴国传授车战射御技术,并煽动吴国背叛楚国。于是吴国不断入侵楚国,攻打巢、徐等吴楚之间的小国,使楚国忙于应战,疲于奔命。在晋国的支持下,吴国的军事力量发展迅速,国土不断扩大,声誉不断提高。中原诸侯国开始与吴国建立联系。公元前五二年,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成为相国。他教吴王和璐“立城郭、设备、实仓库、治府库”等“安君治民,兴霸成王”之道(《吴越春秋》),使吴国从极其落后的蛮夷之邦跃升为军事强国。公元前五○六年来,吴王合鹿以孙武为将军伍子胥为副将,与蔡、唐兴师伐楚。孙武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为了切断楚国总部与方城之外的联系,他采取了中间突破的战略,带领吴军从淮河流域向西走,到淮河舍舟登陆,翻越大别山。同时,唐军东进攻大隧道、直远、冥厄(今武胜关区),蔡军沿汝水至淮河,南下直接向子梁(今固始县)。这两个部分师堵住了楚军北上中原、东通齐、鲁的主干道,从侧面遏制了楚军,使楚军不敢正面对抗吴军。然而,吴军趁机扫荡了楚国东部沿线的城镇,平静地向西移动,并与蔡唐两路军队会面,将楚国拦截为两段,汉水与楚军对峙。楚司马沈系守发现问题的严重性,向尹子常建议:“请让尹封锁汉水,用方城外人摧毁吴军遗弃的船只,回头封住隧道、直远、冥厄,然后攻击吴军,一定会赢。尹子常接受了这个建议。不幸的是,当他听到楚医生史皇说:“现在楚国人怨恨尹,喜欢司马。如果他们采取司马的建议,战胜吴国的成就将归功于司马。他断然改变主意,轻率领兵渡汉水,与吴军对阵于柏举(今湖水麻城),结果一败涂地。吴军乘胜追猛打,五战五胜,攻古楚国的营都。
[img]8062[/img]
点评
这场战争,吴王夫差不听伍员的话,养虎为患,最终被摧毁。而越王勾践则卧薪尝胆,养精蓄锐,听谋臣文种、范蠡之言,主要靠战略取胜;亲齐、结晋、联楚的外交战略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说明春秋末期的战争已经发展成为智战。那时人们就认为“夫战,智为始,仁为次,勇为次。"(《国语·吴语》记楚将申包胥言)战争中也出现了早期入海远航作战、河流进攻等新的作战方法。
吴越争霸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怎样评价吴越争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