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元兴二年(404),刘裕起兵击败桓玄篡夺晋称帝。第二年,拥戴晋安帝复位,控制东晋朝政。南燕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益加剧,慕容超信用奸诈,杀戮贤惠,赋予严厉权力,引起公众强烈反抗。为了晋朝的实力,刘裕决定北上兴师。为了对抗南燕,刘裕外扬声威,便想挂帅北伐。 409年2月,南燕军队入侵淮北,正好给了刘裕一个机会。他向皇帝写信,要求北伐。经朝廷批准后,他迅速出兵,五月到达下邳。
两次北伐,前后灭南燕,破北魏,死后秦,收复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虽然长安在一年多后得失,但潼关以东、黄河以南、山东都被划入刘宋地图,“七分天下,四分之四”,江淮流域得到保障。为刘宋永初和元嘉年间休养生息、“余粮息亩、户不夜”的局面提供了北方领土的屏障,这仍然是北伐取得巨大成就和重大历史意义的屏障。唐代史学家朱敬称赞北伐:“西尽庸蜀,北划大河。自汉末三分以来,东晋拓境未能到达。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称赞:“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img]7830[/img]
评价
两次北伐,前后灭南燕,破北魏,死后秦,收复山东、河南、关中等地。虽然后关中得而复失,但黄河以南尽入南朝地图,“七分天下,四分之四”,江淮流域得到保障。刘宋永初和元嘉年间,他们休养生息,出现了“余粮息亩,户不夜”的局面。
司马光讲述了刘裕北伐成功后匆匆东归的故事。关中复失时,他感叹道:“珍惜,百年之寇,千里之土,得之难,失之造次,使丰富之都复失。荀子说:‘兼并易能也,坚凝难。’信哉‘。与司马光不同,王夫之言打破了长安得失的原因:“刘裕灭姚秦,想留长安经略西北,不果而归,中原终于沦陷。史称将佐思归,裕之饰说也。...夫裕欲归而急于篡夺,固其情已”。然而,王夫之仍然肯定了“裕之北伐,非徒示威迫使主人喧嚣,而对中原不感兴趣的人,青泥失败,长安失守,登上北望,激动地流鼻涕,志愿再举”;他还将刘裕与曹操进行了比较,称他的就业虽然不足,但“为世界做出贡献,为曹操做出贡献”。显然也包括对刘裕北伐成功的肯定。
吕思勉认为,刘裕急篡位的说法只是史家附会王买德的话:“宋武代晋,当天,业势如振憔悴,即无关、洛 城市的成就,难道没有考虑吗?苟其急图,篡平司马休后,井篡可以,何必多伐秦一举?武帝对异己,虽然云肆意清除,也特别是庸中最好的耳朵,反之子还是很多的。刘穆之死,后路无所事事,有盗发,不能更担心整体情况?想要外国人必须先安内,那武帝之南归,也不能子其专为私计心也。虽然义真云年少,但留西的精兵良将并不多。正月十四日(应为十五),王镇恶之死,而勃勃之图长安,依然历历三时后克,可见兵力实非不足。长安之陷的关键在于王修之死。义真相信诽谤,庸非出乎意料,这尤其不容苟责。”
[img]7831[/img]
据裴子野《宋略.总论》记载,刘裕曾计划422年前往北魏,结果422年5月刘裕病卒,北伐取消。因此,如果刘裕北伐只是为了篡位,他为什么要在登基后对北伐感兴趣?同时,裴子野还证实,刘裕在征服长安时,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计划:先与西凉(汉人)合作,前后攻击北凉和西秦。两国灭亡后,与西凉合作对付夏国(匈奴人)。夏国灭亡后,与辽东北燕(汉人)合作,三军齐头进军北魏,清理河北,完成统一大业。 若非,后方生变,加上刘裕灭后秦时,以至于暮年,恐怕不会有南北朝。
总的来说,自永嘉之乱以来,北方一直被五胡占领,中华文明岌岌可危。刘裕之前的东晋北伐几次都没有成功,战果也很少。刘裕改变了南方汉人的弱势,大举北伐,横扫中原。战争影响了今天的安徽北部、湖北北部、山东、河南、陕西和山西南部。战争规模远远超过以前的任何北伐。此外,胜利是巨大的。这是中国分离的时代。北伐是南方政权北伐中唯一收复故都、取得最大成就的北伐。虽然后关中已经失去,但它已经从潼关东部到青州,即今天的陕西东部、河南和山东。后来,宋魏之间的战争大多在这些土地上进行,使长江流域长期安静。 [25] 刘裕北伐最大的成就是使汉族政权真正稳定,中华文明延续,其成就不可抹去。正如宋朝历史学家何去非所说,“宋武帝以英特之姿,熙熙攘攘,平灵宝于旧楚,刘毅于荆豫,南燕于二齐灭亡,克桥纵于平蜀,浪费卢顺于交广,西执姚鸿灭后秦。北方之寇,独关东之拓跋,陇北之赫连耳。方其入关,魏人虽强,不敢南指西顾以议后。”
如何评价刘裕北伐?北伐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重大的历史意义